• 当前位置:首页 欧美剧 马可波罗第一季

    马可波罗第一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欧美剧美国2014

    主演:洛伦佐·里凯尔米,本尼迪克特·王,陈冲,瑞米·许,朱珠,郑启蕙,黄经汉,阿马尔·维克德,陈琼华,尹成植,皮耶尔弗兰切斯科·法维诺,邹兆龙,达尔文·肖,劳拉·莫兰特,布莱恩·何,Tom Wu,马赫什·扎杜,Uli Latukefu,劳伦斯·马克奥雷,张家扬 

    导演:乔阿吉姆·罗恩尼,艾斯彭·山德伯格,丹尼尔·米纳汉 

    猜你喜欢

     剧照

    马可波罗第一季 剧照 NO.1马可波罗第一季 剧照 NO.2马可波罗第一季 剧照 NO.3马可波罗第一季 剧照 NO.4马可波罗第一季 剧照 NO.5马可波罗第一季 剧照 NO.6马可波罗第一季 剧照 NO.16马可波罗第一季 剧照 NO.17马可波罗第一季 剧照 NO.18马可波罗第一季 剧照 NO.19马可波罗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因《纸牌屋》声名鹊起的Netflix,确定涉中香艳动作宫斗片《马可波罗》首播日期确定为12月12号。讲述宋元之间的权力之争。陈冲、朱珠饰演蒙古王后/公主。《权利的游戏》导演参与拍摄,整季投资六千万美金,超过权力的游戏首季,床戏尺度也是不输权力游戏....

     长篇影评

     1 ) 被Netflix毁掉三观和历史观?你可以看新神雕侠侣平衡一下

    终于坚持到了第十集,喜爱历史,以为Netflix忠于历史的人肯定历史观和三观已经被毁了。襄樊之战在1273年结束,而菠萝是在1275年才达到元大都,整剧完全就是建立在扭曲的历史基础上。

    裸露场景感觉很别扭也完全没有必要,整部剧只需蓝公主在关键时候脱一脱露下点就可以了。

    抛开被改的乱七八糟的历史事实,很多道具倒是非常真实的还原了,比如三弓床弩(但却没有看到它发射),朴刀,手铳(虽然是在元朝中后期才出现的)。服装上基本没什么挑剔的。整部剧蒙古人生活的部分拍的蛮不错的,第十集里几个蒙古大汉围着火堆拉琴唱歌点赞。

    同样值得肯定是武打招式都是实的,少了一些虚假的吊杠轻功,用特效加强的内功等等(于妈的金庸剧里人物过招都没有肢体接触,完全只剩下特效了)。

    如果Netflix还准备拍第二季,我期待真金太子跟菠萝大人碰出基情的火花。

     2 ) 葫芦僧判葫芦案,糊涂制片糊涂看——吐槽《马可·波罗》

    葫芦僧判葫芦案,糊涂制片糊涂看——吐槽《马可·波罗》

    1. 听说投资很大,又是《纸牌屋》的出品方,志在比肩《权力的游戏》,搞一出轰轰烈烈的「杀与操」之歌,观众们的好奇心被吊得很高。我嘛一心想借此东风,打着学英语的名号学历史,过过眼瘾。
    2. 千呼万唤始出来,看了两集,大失所望。
    3. 身为罗马帝国的继承人,美国人自然是有胆气、有气魄拍马可·波罗和雄才大略的忽必烈搞基的故事,但也要看谁拍。有乔治·马丁的原著撑着里子,有HBO的精良制作当面子,《权力的游戏》想不火也很难。同样的标准去比较《马可波罗》,里子、面子尽失。唉,准备看的时候,我怎么就没想到这点呢?
    4. 第一集,马可·波罗开口讲述他在沙漠的故事,坐在皇座上一脸倦容的忽必烈脸突然亮了。皇帝让马可·波罗接着往下讲。这一幕,容易让人联想到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
    5. 此乃生死存亡之刻,人头落地与否,就在于马可·波罗的故事是否能够吸引统治大半个世界的忽必烈的好奇心。这极其重要的一幕,本来需要大力渲染,竟然被导演给敷衍过去了——忽必烈不愧姓忽,真的太好忽悠了。
    6. 《看不见的城市》里,大段大段奇魅的想象,随便抄几段,配上几场画面,也比剧中的胡诌什么「沙漠的夜晚如泣如诉」可信。我知道,人人爱听故事,统治疆域空前绝后的众汗之汗忽必烈更是听故事大王,他就凭马可·波罗那忽闪忽闪的大眼睛能骗得了吗?
    7. 贾似道是「蟋蟀宰相」不假,电影里无所不用其极的小人行径似乎也符合「奸相」的设定,但是那蟋蟀长得真像螳螂啊。尽管我读书少,但我见过蟋蟀。
    8. 我知道,我知道,人人都爱东方文化,北美的汉学/历史非常牛逼,但阿不里哥之叛,竟然是由马可·波罗微言几句给揭露的,这兄弟情也忒经不起考验了,导演们也忒不把北美高大上的汉学家、历史学家放在眼里了。蒙古人是幼子继承制,身为拖雷幼子,阿不里哥天然具有继承合法性,他也是经由蒙古贵族推举上台,光明正大、刀光血影地来争汗位的。
    9. 如果我是此剧制片,我一定会过问过问这几千万美金究竟花什么地方去了?阿不里哥和忽必烈四年之战,竟然简化成哥儿俩一夕坐谈,然后第二天当着千军万马的面,两个人在两军阵前当阵厮杀。四年之战啊,贾似道还想趁着这个机会休战呢,你特么三五下就完了,那贾贵妃还没脱光衣服呢?
    10. 阿不里哥和忽必烈那一战,千军万马也明显是CG制作,蓝天绿草地,真假,那戴着面具的军人——是找不到这么多东方面孔的演员是不?总而言之,这场戏真的太省钱了。怀疑钱都被导演组给私吞了。
    11. 忽必烈兄弟的打斗,既不中国,也不蒙古,想一出是一出。倒是很容易让西方观众联想到《圣经》中的该隐,兄弟相杀的原罪有没有?莎剧般深刻有没有?悲天悯人有没有?我真的只有呵呵了。
    12. 导演绝壁是影迷,货真价实的。因为好多场戏,都能看得出来是在向电影大导致(chao)敬(xi)!
    13. 一场戏,马可·波罗跟盲武士学武,抄的是《黑客帝国》尼奥向墨菲斯学武的那场,连镜头、布景、走位、动作、慢镜都学得很认真耶!
    14. 另一场戏,马可·波罗与公主朱珠纵马追逐,不用说,当然是向华人骄傲、西人最熟悉的《卧虎藏龙》取经啦。抄得这么明显,连台词都不换,瞎子都能看出来了。
    15. 哦哦哦,我知道制作方的钱花到哪里去了:一定是演员片酬,让演员脱衣服的片酬。东方人嘛,都是荒淫无道酒池肉林,就像上海酒吧里的小姑娘见着歪果仁就死乞白赖贴上去。当然反过来,我们看美国人的性解放何尝不是如此呢?
    16. 忽必烈可汗有个后宫,叫什么「昆布利特」女孩,成天一丝不挂,个个床上功夫了得,专供他忠心臣子们享受。这个设定真的太毛片了,好莱坞的那种毛片,拍法也很porn得很。不过,这个后宫在历史上确实是有原型,不在中国不在蒙古,在波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山中老人」哈桑一手靠淫乱后宫+毒品,一手豢养了一批身手非凡的刺客,因而威震中亚,我觉得山中老人的后宫想必是这样的——不过在美国红脖子眼中,伊朗跟蒙古肯定差不离啦!
    17. 这片儿的钱肯定花在宣传上了,上映前吹了多大的牛逼啊!我本来抱着虔诚、学习的心情,梳洗完毕才来看的。才看两集,我这个不学无术的人都一眼看到底了……也好,牛逼吹破了,果断弃剧。
    18. 卡尔维诺在世的时候不知道,反正现在好多人扯大旗怒吼马可·波罗太会吹牛逼,把别人的事安自己身上了,就是一大忽悠!事到如今,这事儿都没完,学界还争议着呢。
    19. 心疼陈冲。心疼朱珠。

     3 ) 中国观众的牢骚:是捍卫历史,还是没有看爽?

      《马可·波罗》这部美剧刚推出的时候,我在豆瓣上瞄了一眼它那低得可怜的评分,就决定不看了。即使在播出了接近一年之后,这部剧的豆瓣评分依然停留在5.9分(10分制)。当然,还要怪那副海报太具有迷惑性:不仔细看的话,还以为手拿宝刀的偶像派马可·波罗,穿的是一身现代时尚皮大衣——那画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国内近几年层出不穷的抗日神剧。

      也是过了好久,我无意间再次点开了《马可·波罗》的豆瓣页面,发现一片骂声之中,有一些为之平反的声音:

      “相比较国内的古装戏,还真算是良心之作。”

      “Abosolutely stunning!华裔演员在国际上存在感大增!每人都是一口标准的英音!真是够拼的!王子澳洲帅哥看过他演的 《Better Man》!布景配乐很强大!Very entertaining! 电影画面感比天朝拍史剧强多了!一天看完剩下的八集!Awesome!”

      特别是这一条:

      “虽然不是很好看,但也并没有那么差啦,可以很宽容地打三星半。这戏是拍给美国人YY的,所以没必要说什么符不符合历史之类的话题啦。”

      看到这里,不用我说大家也能猜到,关于这部剧的口水仗,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究竟符不符合历史”这个问题,讨论区里的许多话题,都变成了宋元历史真相大揭秘。还有一些评论者,最后要拔高一下,批评美国人对东方文化的态度,比如:

      “拍成这样表达了美国人对东方文化的一贯态度:我用我自己的文化去讲我的故事,你只是噱头。维姆·文德斯在摄影集里说自己对美国的印象:一个完全丧失了反省能力的国家,一个自恋的民族情结。”

      “如果说日本影视对中国文化的误解是“我想了解你,但了解得还不够准确”的话,那么美国影视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则是“我根本就不想了解你,我只想拍我大好莱坞肥皂剧,然后套上你的壳。这片既不中国也不蒙古更不欧洲甚至并不美国,它仅仅是好莱坞。”

      参看了这部剧在IMDB上的评分之后(8.1分,10分制),我决定看一看。不得不说,我觉得这部剧相当精彩。如果不去追究历史真相到底是什么,剧情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看起来流畅过瘾。老戏骨陈冲在这部剧里贡献了相当精彩的表演,饰演马可·波罗的小鲜肉演员也颇有颜值,服装、道具、室内场景都十分精美,外景也是集齐了草原、沙漠、雪山,非常壮观。不得不提的是它的武打设计,没有过分使用轻功,而且招招凌厉,每一次亮掌、每一次格挡,都力道十足,让观者都为之紧张。而且动作设计跟角色也是相贴合的,比如,“蟋蟀宰相”贾似道使的是螳螂拳。这么精彩的武打场面,在近几年“武打特效化、特效网游化”的国产古装剧中,根本就不可能看到。

      可以说,《马克·波罗》是一部质量上乘的娱乐之作。

      然而,这部作品还是被淹没在了口水之中。可以理解的是,也许有一批习惯了收看国产历史剧的观众,冲着“马可·波罗”这个历史人物的名头,带着对国产历史剧那样的期待,收看了这部美剧,因为审美习惯的不同,感到不适应。这很正常,不同观众群体本来就有不同的审美习惯,这部剧应该更适合喜欢英美剧的观众。当然,可能对于一些英美剧观众来说,这部剧也没有达到他们的期待。

      有的人的观影习惯,可能要求其不能接受对历史故事的情节性改编。这也还好。然而,如果说讨论史实还只是小打小闹,那么上升到对历史观的评判,则成了诛心之论了。一些观众以“历史观不正确”为名,对改编历史故事的电视剧大加鞭挞,仿佛他们都是三观极正的历史专家,而历史就该定于一尊。相比之娱乐作品对于历史故事的改编,我觉得更可怕的是,人们竟然会以为存在一个所谓的客观真实的历史,并且人们以为自己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是需要重新塑造新的历史观。在我看来,这只会增加一种精英式的自恋,哪怕拥有这种自恋情绪的人在现实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可能根本就不是精英阶层,没有真正掌握话语权。而且这种具有强烈排他性的历史观,刚好跟文化审查者的思维具有同一性。有的人跟审查者一样操碎了心,以为这种三观不正的电视剧,会带跑其他观众的历史观。——我在此前做的一篇关于网络上的抗日神剧大讨论的研究中发现,不少观众以肃清“扭曲的历史观”为名,要求广电总局对抗日神剧进行清理。这听起来就很荒诞,人们似乎觉得戴在思想上的枷锁还不够沉重。

      跟抗日神剧不同的是,在《马可·波罗》这个案例里,乱编历史的不是中国人,而是美国人。于是,它又多了一条民族主义式的罪名:美国人不尊重中国历史文化。这让我想起一个学者(Gries P.H., 2004)曾经用《论语》里的一句话形容过中国的民族主义者:“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如果没有《马可·波罗》这样的作品,国内观众想必会抱怨我泱泱大国灿烂历史太少受到西方瞩目;有了《马可·波罗》,观众又开始嫌弃其美国式的阐释方式。说到这里,不禁想问一句,中国的电视编剧又何曾对外国的历史发生过真正的兴趣?中国的电视荧幕上又何曾能看到一部反映其他国家历史文化的影视剧作?
      
      必须看到的是,这种对于“历史观”的控诉目前仍是一种具有强大威力的话语,以至于喜欢这部剧的观众,不得不在自己的评论里加上一句“抛开历史不谈”。这也是为什么我在豆瓣上为这部剧辩护时,夸赞其为一部“优质的娱乐作品”——言下之意是,观众当以纯粹娱乐的眼光来看待这部剧,不应该苛求其背上历史教育的包袱。但把历史和娱乐完全对立起来的思维,本身也值得怀疑。有的人看到所谓的“过度娱乐化”的影视作品,如抗日神剧,其实并不以之为乐。有的人在阅读严肃的历史著作时,内心产生的激荡之情,并不亚于观看一部好莱坞大片所产生的快感。当前社会对于“娱乐”的定义,不免过于狭隘,而且很容易被用作抨击异见的话语武器。那些口口声声只要严肃历史不要过度娱乐的人,与其说他们是一心捍卫历史尊严,不如说他们只是尚未被戳到娱乐的G点。

     4 ) 中国味 不太对

    上演之前,国内观众万众期待,一说money和boob都可以和冰与火相比,自然群情激动。结果一放出来,骂声一片。豆瓣现在5.8分,IMDb 8.3分。我身边的两个美国朋友Ricky和Sarah都特别喜欢这个剧。其实如果不是Ricky坚持要看,我可能中途就弃了。

    大家骂的主要是乱编历史。我其实并不在意乱编历史,但是如果编得比历史还简单,还不make sense,那就不行了。Polo先生走到哪里都是主角光环全开(甚至一句话揭穿阿里不哥的叛乱……),但是我真没感到他有啥personal charisma,反倒是Kublai和Chabi(Ricky硬说Chabi听起来像shabi……)很让人难忘。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战最后简化成了两人在山沟里一对一的厮杀,Benedict Wong胖得都下不了马,竟然还能杀得了人?!大概也是剧组为了省钱。除了最后一集的大战,其他的战争场面全都印象化了,第一场忽必烈的大败仗就是通过壁画展示出来的,其实很有创意。

    和以前读哈金之类的用英文写中国的小说一样,美国人讲中国历史都给我一种奇怪的陌生感。其实剧中有很多地方都试图诠释中国文化,多次引用典故,还有一集提到了孙子兵法。但是翻译成英文总是让我觉得怪怪的,要反应一下才知道对应的中文经典是哪个。比如贾似道一直被他人唤做Sidao,我以为是个编出来的人物(因为他妹妹叫Mei Lin,典型的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名字,一看就是编的),直到后来被叫了全名Jia Sidao才知道原来是大奸臣贾似道……又比如皇帝快死的时候Sidao先生幽幽地来了一句:People grow old, pearls turn yellow。原来“人老珠黄”就这么直接表示的?

    摄影武打都非常之精致,很值得中国电视剧学习。剧组也很努力地加入很多的中国元素。其实看场景设置,和中国古装电视剧比很有意思。可汗的帐篷,宋朝的大殿虽然关键元素都在,但是看起来就是和中国人的设计不一样。

    至于露点之类的,真是不太值花这个钱,露了的演员身材都一般般,也没有拍出美感,和冰火中露一个火一个的差的实在太远。难道是西方人不懂得怎么拍东方的女人体??

    虽然是不太对的中国味,但是看一看也还是有点意思的。前几集给了个3星,看到后来,觉得制作实在是太精美,加一星吧~

     5 ) 我也认为马可波罗就是个骗子!!

    基于对影片的客观看法,请允许稍后评价,先来看看马可波罗中国行这么个事儿——

    =============华丽丽的分割线==============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面对质疑,值得奇怪的是中国史学家们的态度耐人寻味。国学大师钱穆的回答妙趣横生,或许代表了他们普遍的想法和观点。他说他“宁愿”相信他真的到过中国,因为他对马可-波罗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因此真正对上述质疑“奋起”进行说明和批驳的,也仅有杨志玖教授等寥寥数人。双方利用报纸、电视、著作、学术研讨会等各种手法进行了上百年激烈争辩。双方质疑与辩驳集中为四点。其他质疑和辩驳都是在四点基础上的扩展。总结如下:
     
    A、 自称深受大汗信任,还担任过官职。但没有任何东方史籍有一条关于马可·波罗的记载。
     
    怀疑论者: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无数学者查阅数十年,没有找到一件可供考证的关于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
     
    肯定论者:为反驳史书中没有关于马可·波罗记载的疑问,杨教授皓首穷经,终于在永乐大典残片《站赤》中找到一条记载“兀鲁得、阿必失和火者取道马二八往阿鲁浑大王位下”与《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一致,从而可以证明他是到过中国的。但是这是所有史书皓首穷经找到的仅有的一条孤证。并且《马可·波罗游记》说蒙古忽必烈汗因他识海路,让他带领这个使团,把蒙古的公主护送去波斯完婚,而这条孤证中并没有提到马可·波罗的名字。
     
    怀疑论者:“然而用明朝的史书证实元朝的人物明显让人难以信服,更重要的是:这条记载中和其他史书一样没有提到马可-波罗的名字,只能说明此事与他的叙述一致,不过是他讲述尽人皆知的故事(如远征日本和王著行刺)罢了,而不能证明马可-波罗与此事有任何联系,更不能作为他到过中国的直接证据。”(注:北京青年报2004-08-13)
     
    肯定论者:杨志玖先生几乎在他的所有批驳性论文中都提到这条“确凿证据”,用它来作为批驳“怀疑论者”的致命武器。这段公文虽然一个字都没有提到马可·波罗,但至少能够说明《马可·波罗游记》所记载的关于他们随从波斯使臣离华回国的内容有着一致的地方。学者们根据这条材料后来还推断出马可·波罗他们由中国泉州从海道回国的具体时间在1291年初。对于这一条材料,学术界一致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在汉文文献中发现的唯一的有关马可·波罗的间接记录。这也是国内外“肯定论”学者唯一感到欣慰的地方,至少可以用这条材料来抵挡一下“怀疑论”学者的穷追猛打了。
     
    怀疑论者:马可·波罗自称在中国17年深受忽必烈器重,但没有任何一本元朝史书找不到哪怕一条可供考证的记录。包括他自称扬州做官三年,扬州地方志里同样无从考稽。关于马可-波罗自称在扬州做总管三年的谎言,史书和扬州地方志都没有记载。
     
    肯定论者:马可-波罗其时也许只是一个管理盐务的小官,因为他在游记中写到了产盐区长卢、海门和真州,关于盐务的小官是不会记入史籍的。
     
    怀疑论者:马可·波罗是色目人,色目人作为元朝的贵族阶级“二等人”,他也自称在扬州地方上担任总管。即使不担任要职,可扬州地方志中明确记载了元代大小官员,包括外国人的详尽名单,仍然没有找到他的记录。
     
    肯定论者:后人将马可-波罗的原话“奉大汗命‘居住’扬州三年”误抄成了“奉大汗命‘治理’扬州三年”造成了误会。
     
    怀疑论者:仅仅“居住”扬州为何要“奉大汗命”,他“居住”扬州三年做什么?而他三年对繁华扬州的印象仅仅是除了出产马饰外“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
     
    肯定论者:作为一个商人,他对马饰有特别兴趣,至于其他,是属于记载疏忽。
     
    B、 有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在书中只字未提,如长城、筷子、茶叶、中医(如针灸)、汉字、印刷术、妇女缠足、用鸬鹚捕鱼等等
     
    怀疑论者:而这些事物在同一时期的波斯商人的游记以及1792年英国马噶尔尼访华回国后游记都有记载。
     
    肯定论者:没有提到长城,是因为元长城已经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况且元长城土木结构并非明长城砖石结构那样引人注目,没有引起他的足够重视。
     
    怀疑论者:金人修建的金长城(也叫金界壕)受战乱损坏并不严重。如果马可-波罗真的游遍中国,必然要数次经过长城,不可能视而不见。而同时代的元名臣张德辉曾记载“北上漠北途中,有长城颓址,望之绵延不绝”;王恽写道:“恒州西南十里外有北界壕,尚宛然也”。
     
    肯定论者:没有提到茶叶是因为蒙古人不喜饮茶,因此马可-波罗对此也无印象。
     
    怀疑论者:忽必烈于1268年开始榷买蜀茶,1275年逐渐榷江南各地之茶,1276年设立常湖等处茶园都提司“采摘茶芽,以供内府”;而8~9世纪西域商人苏来曼所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则明确提到了茶。
     
    肯定论者:关于汉字书法和印刷术,马可-波罗不认识汉字,故对中国汉字书法和印刷术不会做记载。
     
    怀疑论者:然而当他写书的时候,尤其是欧洲处于手抄书本的年代,必然会联想到中国神秘的汉字书法和先进的印刷术,而比他早30年到蒙古的法国传教士鲁不鲁乞乞《东游记》却记载了中国的书法和印刷术。
     
    肯定论者:对于筷子、缠足、鸬鹚等等,17年来,马可-波罗只用刀叉,没见过筷子;17年来,他从没见过任何一个缠足的妇女;他是城里人,而不是渔民等等。
     
    怀疑论者:其他外国人如14世纪英国旅行家曼德维尔在《爵士游记》中、1862年退役的英国裕尔上校在《中国和通向中国之路》里,对这些事物都有提及。
     
    肯定论者:《马可-波罗游记》也许有过记载,但它成书后经过无数人传抄,也许是传抄中的失误,或者原稿散失。
     
    C、襄阳献炮是明显有违史实的捏造。除此之外,还捏造了一系列史实。
     
    怀疑论者:马可-波罗自称蒙军久攻襄阳不下,于是他献出了威力巨大的抛石机,迫使襄阳守将出降。事实是1273年蒙军攻襄阳时,他还在来中国的路上,而献抛石机的自然也不是他,而是波斯的亦思玛因和阿老瓦丁,《元史·方伎传》:“亦思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炮。……天历三年以疾卒。”白纸黑字,写得十分清楚。
     
    肯定论者:亦思马因会不会就是马可·波罗
     
    怀疑论者:《元史》上说得很清楚,亦思马因在元世祖至元十一年,亦即公元1274年就去世了(“以疾卒”)。亦思马因的儿子布伯这个名字听起来倒是与“马可”相近,但此人也不能与马可·波罗画等号,因为他卒于天历三年。“天历”是元文宗图贴睦耳的年号,天历三年是公元1330年,马可·波罗则卒于公元1324年。更能说明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的一点证据是:马可·波罗死在了欧洲,而布伯却卒于中国。
     
    肯定论者:这是后人传抄《游记》时随意添加的。因为马可-波罗的手稿已经流失了。
     
    怀疑论者:书中道听途说的痕迹比比皆是,李松寿之乱的时间整整推后十年;把成吉思汗的病死说成是膝上中箭而死;将传说中的非洲的祭司王约翰嫁接成为忽必烈外孙阔里吉思的祖父,而记载的脱脱被那海打败的事居然发生在他回国之后,
     
    肯定论者:书中所有的猜测、臆断和错误都是在传抄中后人的过失。
     
    怀疑论者:《游记》中记载了镇江的基督教堂和一些“可疑的”、“战战兢兢、躲躲闪闪”的基督徒。而元朝迫害基督徒找不到任何一本史料证明。
     
    肯定论者:他们其实是摩尼教徒,因为该教被认为是邪教,不敢公开活动,这一记载翔实生动,没到过中国是不可能掌握这样的第一手资料的。这正说明了马可-波罗到过中国。
     
    怀疑论者:但是中国人把摩尼教看作邪教还是元朝末年的事,蒙元初期政府对各种宗教采取优容的态度,对各教一视同仁。对各教的分歧提倡以辩论的方式分优劣,更不采取灭教这样极端的迫害措施。忽必烈曾说:“世上常奉预言人,我都致敬礼。”因此即使是摩尼教徒在一个宽松的宗教氛围中,根本用不着“战战兢兢、躲躲闪闪”。
     
    D、《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许多中国地名用的都是波斯叫法,有可能马可只到过中亚的伊斯兰国家。
     
    怀疑论者:马可-波罗自称懂蒙古语和汉语,在意大利用法文写成此书,书中很多名称却偏偏采用波斯语,我们注意到,当时来往的商人们以波斯人居多,可以证明游记内容是听来的。
     
    肯定论者:马可-波罗是色目人。他在元朝打交道也是色目贵族。他本人也是属于色目贵族。所以他不知道中国的很多名称的汉文叫法,只知道波斯语叫法。
     
    E、其他的一些疑点
     
    1.书中几乎很少提到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父,也从未提到过他们的生意,没有提到过在中国符合他们身份的任何经商活动,恰恰说明他们没有到过中国,所以经商也无从谈起。
     
    2.马可-波罗回国时没有携带任何中国特有的东西,威尼斯珍宝馆收藏的马可-波罗罐,其实是十四世纪的德化白瓷,与他毫无关系,而他带回的一些宝石倒是波斯的特产。
     
    3.书中的叙述描写充满了夸张失实的情节、信口妄说的逸事,其中许多地方即使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夸张而令人吃惊的。动辄使用“百万”这个词,以至于人们送他“百万先生”的外号加以揶揄和讽刺。
     
    4.1999年美国组成一个科学考察队,重走当年马可-波罗走过的道路,不过是用现代交通工具代步,然而旅程同样十分艰辛。考察结束后,10位考察队员和22位提供后援的专家们一致认为,马可-波罗通过这条路来中国“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全程网上直播,一万名对马可-波罗深信不疑的网民看过直播后举行投票,65%认为他根本没有到过中国。



    ====================引用完毕=================


    无论从正方还是反方,人家都是有依据的,而我,没有!
    我只能从双方的观点来看问题,则:证据成立之前的既定事实。
    认为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则应该从他没有来过中国考证,反之,亦然。
    综上,因此我认为马可波罗没来过中国,因为:这货要是来过中国,怎么让中外学者找出那么多悖论他没有来过中国的“种种现象”?这货要是来过中国,怎么持肯定观点的学者们在其来过中国的“种种问题”上模棱两可,只能用“可能”二字?!
    让一个外国人帮咱吹牛逼是好事儿,关键这牛逼吹大了整个地球人都当真了!成立学者协会了!因此个人认为,在这样的节骨眼上,作为中国老百姓自己,就别帮人家外国人了给人家添乱了你们说是吗!

     6 ) 一个男人的一千零一夜

     

        “后来,他终于抵达伊希多拉,这儿的建筑物有镶满螺旋形贝壳的螺旋形楼梯,这儿的人制造完美的望远镜和小提琴,这儿的外国人在面对两个女性而犹豫不决的时候总会邂逅第三个女性,这儿的斗鸡会演变成为赌徒的流血殴斗。 ”就像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写的一样,从威尼斯远道而来的马可波罗,靠着这些一千零一夜一样的奇妙故事,吸引住了元大都的可汗,忽必烈。

        在悠远绵长的呼麦声中,忽必烈治下的元大都各色人种混居,蒙古人最尊贵,色目人次之,汉人和南人居下等。而对外,蒙古军队所过之处,如不投降,直接屠城,将百姓像肉串一样刺穿在木桩上,以至于欧洲人提起忽必烈也称之为“大魔王”。

        但是,这是改编啊,就算还原了蟋蟀丞相贾似道,街头流窜的昆仑奴,波斯税务官与汉人通婚等等细节,还是不能避免亦真亦假的人物设定:

    【百眼】
      剧中传授马可波罗生存之术的武功高人盲人百眼,其实真人亦有出处。在马可波罗在游记里曾提到,攻打南宋的大将伯颜,人称有一百只眼。编剧大概就根据“百眼”这个名字创造出这个角色,还成了马克波罗的功夫老师。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战】
      马可波罗并没有在游记里写忽必烈和阿里不哥打仗的事儿,他记载的是另一场战争,即忽必烈与乃颜之战,可这就是侄子和叔父之间的战斗了,跟兄弟之战没啥关系。编剧大概为了突出戏剧的张力,非要说忽必烈和阿不里哥在大蒙古包里丢嘎啦哈,回忆童年,然后第二天寄来一堆断掉的箭头,表示——一场血战即将到来。


         9000万美金一集的巨资投入,制作单位Netflix在场景服饰上都力争华美,令人尤其难忘的是片头制作,特效模拟泼墨作画,呈现山河壮阔,鹰击长空,骏马奔腾等场景,配乐辅以马头琴和呼麦,你会明白,马可波罗来没来过东方不重要,他的游记和这部美剧呈现的,都是西方人想象中最具侵略扩张性的东方。
      

     7 ) 现实总是输于想象,想象未必高于现实

          Netflix的新剧《马可·波罗》甫一亮相,我就去看了。抛开“史上第二贵美剧”的噱头不谈,其中国历史题材足够让身为中国人的我兴致盎然。
          片子从马可随父亲叔叔一路东行开始,不期遇到蒙古士兵,被带到了大都皇宫。父亲叔叔仓惶解释自己为何来到蒙古境内,但未取得可汗忽必烈的信任。倒是马可的能说会道吸引了忽必烈的注意,让忽必烈做出留下马可成为臣子的决定,并让马可一步步成为连太子真金都嫉羡不已的宫廷红人。前四集中马可单独觐见忽必烈的戏太像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野心勃勃但又充满哲学思辨的君主,来到陌生环境好奇地观察一切物事的外国游者,一个仔细地听,一个认真地讲,用言语勾勒生活,用质疑交流可能。这样的一个带着一丝脉脉温情的忽必烈汗,对大多数爱好历史的中国人来说应该是陌生的吧。
          本来这样一个以蒙古视角讲述的南宋覆灭故事就容易让人产生不适感,更何况南宋在本片中是那个顽固的反面角色,是那个阻碍忽必烈实现祖父毕生梦想的绊脚石。片中诸多历史谬误,更是贻笑大方:南宋宫廷居然不在杭州而在襄阳;理宗薨逝时继位的居然不是他侄子度宗而直接是度宗的儿子;贾似道固然大权在握被度宗称为“师臣”,但居然敢用火药轰死当朝皇太后。更不要提贾似道为了维护南宋政权化身战争狂人、送身为宫妃的妹妹去蒙古刺杀蒙古皇后等奇葩设定了。所以若是希望通过看这部剧温习元朝史那就不必了,夸张的想象让这部剧成为美国人对东方的幻想剧,像是在讲一个带有中国元素的中世纪罗曼史。
          不过,用马可·波罗这个真实性存疑的人物当做这部剧的主角,本身就是默认了想象成分的合理性吧。毕竟,《马可·波罗游记》这部旷世奇书早就被历史学家发现充满了夸张和时间错乱。
          剧中没有出现南宋国都杭州,实在是令我感到万分失望的事(剧中提到苏州的次数都比杭州多!)。在美剧中会如何呈现那座“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让我无比好奇。因为缺少考古资料,法国历史学家谢和耐(Jacques Gernet)在《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La vie quotidienne en Chine à la veiile de l'invasion mongole, 1250-1276)中援引了不少《马可·波罗游记》中对行在(杭州)的描述来论证杭州在13世纪惊人的繁华。但若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其中的些许不合常理之处:马可·波罗被认为是于1276年至1292年间来到中国,那时的中国已经是蒙古治下(杭州于1276年和平沦陷),他笔下的杭州自然也是蒙元初期的杭州。谢和耐显然认为蒙元初期的杭州和南宋时期的杭州变化不大,所以引用了该文献。但这难道不应该让人诧异么?不谈杭州失去国都身份后带来的巨大经济冲击,杭州一如往昔地保持繁荣这一事实让谢和耐在其导言中所写的“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破坏”这一论断显得有些自相矛盾。
          实际上,我们一直以来对蒙古和元朝的想象,就如此般。“中华文明破坏者”、“至始至终未能融入中华文明的短命王朝”是我们对蒙古人和元朝的固有印象。但现实果真如此么?日本历史学家杉山正明在《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中,力求打破这样的思维定式。就拿前文提到的杭州来说,在除去政治因素后仍能以百万人口和繁荣经济傲视全球,这一事实本身就值得我们重新思考蒙古时代究竟是怎样的。
          剧中的蒙古宫廷看似十分“国际化”。穆斯林官僚、蒙古将军、大马士革工程师在其间各司其职,而这其实的确是忽必烈政权的真实写照。忽必烈求贤若渴且对人才的使用不拘一格。他注重能干实事的实务型官僚,尤其是负责经济事物的人才。汉族文人对蒙古政权不满的很大原因是在元朝几乎没有组织过科举考试,但如果从蒙古政权的治国方针来看,这么做的确有理:只懂得儒家经典、不谙实务的儒生在蒙古政权没法发挥作用,自然也没有提拔的价值。剧中重要的配角之一阿合马(Ahmad)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是个伊朗系的穆斯林人。由强大的穆斯林商人团作为支撑,他和汉人张惠等人在忽必烈政权中操持经济事务。剧中出现的征税官桑加(Sanga)亦是有其真实考据:在忽必烈政权下,征税几乎完全委任给穆斯林人,且多数以”承包“的形式来进行。
          杉山正明指出,忽必烈政权的最大特点就是重商主义与自由经济。忽必烈及其策士从一开始就决心实践经济立国,考虑创造世界性规模的流通、通商。吞并南宋,亦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当时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地区,将为蒙古帝国构建一个世界性规模的贸易帝国贡献不可替代的力量(p.204)。阿合马创造了专管经济、财务的特别中央机关“制国用使司”,即之后的“尚书省”,这与一向“以农为本,以商为末”的中华王朝形成了鲜明对比(p.206-207)。坐拥当时世界上最大经济力和生产力的中国,忽必烈政权采取自由经济政策,奖励超越区域与“文明圈”框架的大型通商。无论出身、种族,只要支付三十分之一的商税与关税,皆可在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境内自由通行经商(p.238)。西亚、中东、甚至西欧都纷纷进入以大元汗国为中心的欧亚通商圈,政治上的壁垒在日益频繁的贸易交流中消失(p.243-244)。对于中华文化来说,蒙古政权带来的不是毁灭而是机会。贸易和文化交流不仅极大增强了中国本土的经济实力,更造就了璀璨夺目的物质文化,闪烁着伊斯兰审美情趣和“回回青”特有色泽的青花瓷即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精华之一。“中国的皇帝?蒙古的皇帝?吾将会成为世界的主宰!”剧中的忽必烈如是说道。这或许并非只是豪气万千的夸张之语,而是历史中的忽必烈真正付诸实践的事。
          重商主义、自由经济、遍及欧亚大陆的通商网络……就某种程度而言,蒙古时代或许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全球化”。这样的论断,或许也是超乎我们许多人的想象的吧。
         “现实总是输于想象的,陛下。”马可·波罗说。
          但想象,也未必高于现实。

                                                   参考文献
    【法】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插图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日】杉山正明.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8 ) 重新认识古装戏

    刷完第一季突然觉得从小到大看过的中国人拍的古装戏感觉都差不多,这部剧让我重新认识了古装戏也可以这样拍,中国古装戏的演员演来演去总是那么几个人,场景看来看去也差不多,清代戏特别多,突然出了一部老外拍的尺度这么大,演员肤色这么多的古装戏,顿时觉得眼前一亮,还挺有意思,总比看国产剧审美疲劳要好,看电影看剧从什么角度去看,每个人都不同,有些人喜欢从历史还原的角度去看,有些人喜欢奔着演员题材剧情去看,还有些人就是喜欢为了吐槽而去看,我想说的是老外拍了一部从建国以来,中国人都不敢拍,连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就这一句话就拖了中国国产剧不知道多少个档次 如果要深究历史 可以去考究一下古代人英语普及程度,为什么个个英语说的那么流利, 写影评要中肯,老是钻牛角尖就没多少意思了,改编就是改编,这不是纪录片,连正史都是经过帝王美化传下来的,野史也没有考究过,二者都不能全信。那这部剧拍的到底怎么样?看是要跟谁比,跟中国拍的古装戏比答案是好,制作精良,灯光,构图,色调都很讲究,非常明显的能对比出来。如果跟美剧<权利的游戏>,<斯巴达克斯>比,答案是凑合, 那还是差了一些距离,相对而言没有那么血浆到处溅的镜头,XXOO镜头也没有给特写,一般都是中景交代一下就完了,还是比较含蓄的。其实我最想吐槽中国观影人群,不过又要长篇讨论,还是留着下次吧。

     短评

    分数喷这么低,金主不拍第二季了,看你们那什么喷!我就觉得不错,黄牛,西瓜,园林,很好!

    9分钟前
    • 厦门雷少
    • 力荐

    其实很好的

    11分钟前
    • 扎学家施耐庵
    • 力荐

    黄皮肤的人操着流利的外语一边做爱一边拉家常显的太诡异了。。。

    16分钟前
    • 恶魔奶爸Sam
    • 还行

    在中国人已经拍出《北平无战事》的时候,美国人只能欣赏《马可波罗》这样的烂剧,可见美剧是没救了

    17分钟前
    • 张小强
    • 较差

    从布景、服装和道具来看,本片投资还是不小的,制作也比较精良。虽说比不上《冰火》《斯巴达》这种神作,但也算是用心之作,只不过因为可选择的亚裔演员太少了,在角色方面拉低了本片的整体分。三星半推荐。

    22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还行

    那么多喷子害得我险些错过这部比冰与火好看的架空剧

    26分钟前
    • 瓦斯
    • 推荐

    据称是史上耗资最大的美剧...先抛开史实和英文对白不说,光场景布置、人物设定、化妆服饰道具音乐都是良心制作啊!怎么评分这么低?看看开头的水墨丹青,民族配乐改编就满满好评,汉文化元素一分不少,蒙族气息扑面而来,虽然剧中女子都是脱了又脱…期待第二季!

    31分钟前
    • 尼尼尼奥
    • 推荐

    其实作为架空历史来看的话,并没有有些人说的那么烂。这种娱乐剧,去追求什么史实本身就是脑残才对。片头的水墨设计非常精彩,各种道具布景也明显花了不少心思的。故事么。。。直接无视就可以了,不要抱成见,随便看个两集还是可以的~~个人评价:B。

    34分钟前
    • Riobluemoon
    • 还行

    融了那多钱,研究了那么多大数据,就拿出部这样的烂片?看了两集就再也不想再看了。

    36分钟前
    • 安德烈大叔
    • 较差

    作为一部网剧制作算得上精良,无奈编剧真的太糟糕了,歪果仁各种不靠谱的主观臆想,酱油男主毫无存在感

    37分钟前
    • 兮称
    • 很差

    一种西方对东方世界的奇怪幻想,内核是维京蛮荒时代的那一套,凶杀、暴力和性。所以我就说了,欧洲那种小城邦机制的政治体系,是无法理解东方皇室政权的内部斗争的,因为西方的传统里大概没有厚黑、中庸、权谋这样的概念,所以只能把所有东西都放在明面上呈现,这样很搞笑。总之,还是有意思的。

    40分钟前
    • 嗷呜
    • 还行

    13-14世纪欧亚大陆的历史是人类历史超级大融合的时代,那么多错综复杂的人种、宗教、文化,仅成吉思汗的子辈、孙辈就可以看很久很久,影响着今天的世界,充满遐想所以期待。蒙古的历史比元朝蒙古的历史大了去了,可惜总被所谓“爱国历史”误导。此片制作算得精良,大致反映了当时的状况,宫廷政治的肮脏与荒淫,是最稀有且真实的看点。马可波罗原著虽是监狱口述,真实性有些许水份,但不影响反映真实历史。韩裔演当时的蒙古人还是有点风骨。

    41分钟前
    • Lanlantank
    • 推荐

    如果说日本影视对中国文化的误解是“我想了解你,但了解得还不够准确”的话,那么美国影视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则是“我根本就不想了解你,我只想拍我大好莱坞肥皂剧,然后套上你的壳“。这片既不中国也不蒙古更不欧洲甚至并不美国,它仅仅是好莱坞。每集主题:男2男3互掐,男1泡妞。豆瓣6分,IMDb则8.4分

    43分钟前
    • [己注销]
    • 还行

    制作还是很精良的,看的很不错,可是剧情成了眼中刺,总觉得不舒服。贾似道明明不学无术,自称抗元英雄,实则苟且议和,剧中反而是蒙古人爱好和平想签和约,贾似道成了战争疯子,一心抗元。编也就罢了,人物行为与历史完全相反,为了让蒙古伟光正,宋朝收复失地却变成了破坏和平,呵呵。

    44分钟前
    • Wico
    • 推荐

    弃了,太难看了

    45分钟前
    • 加州站街男孩
    • 较差

    今天把第一季看完了,不讲历史,感觉此剧值得一看,暴力,色情,剧情都不错,不知道为什么豆瓣那么低?

    48分钟前
    • 八点整
    • 力荐

    西方人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总是有偏颇,这一部对南宋的地位定义大有问题,更不用说历史地理上的诸多错误了。个常年在好莱坞跑龙套的华人演员终于翻身做核心,忽必烈、百眼等几个演员的表演的确很给力。

    49分钟前
    • cavalry
    • 还行

    没事闲的看了一集快进后果断弃了!!!尼玛这是啥?!!!第一集的xxoo戏份orz

    53分钟前
    • Dita
    • 很差

    这部剧在中国争议很大,大家都忙着挑刺,都觉得篡改了蒙元史。认真你们就输了,人家只是利用本来就有争议性的马可波罗这角色来演绎另一出美国人喜闻乐见的宫廷情色历史剧。(这部剧每集片尾曲都是Altan Urag,也是我很喜欢的蒙古乐队)

    55分钟前
    • 69.DDC
    • 推荐

    剧情如儿戏一般

    59分钟前
    • Yurikhan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