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重见光明

    重见光明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美国2016

    主演:丹·史蒂文斯,玛琳·阿克曼,奥利弗·普莱特, 

    导演:伊多·弗卢克,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魅影缝匠国语

    • 更新HD

      猫猫逃走了

    • 更新HD

      最爽的一天国语

    • 更新HD

      众神与将军

    • 更新HD

      末路爱侣

    • 更新HD

      已成往事

    • 更新HD

      夜半惊心

     剧照

    重见光明 剧照 NO.1重见光明 剧照 NO.2重见光明 剧照 NO.3重见光明 剧照 NO.4重见光明 剧照 NO.5重见光明 剧照 NO.6重见光明 剧照 NO.16重见光明 剧照 NO.17重见光明 剧照 NO.18重见光明 剧照 NO.19重见光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影片故事讲述,史蒂文斯饰演的主角,从盲人到重见光明的人生,贪婪与满足两个矛盾集结,是终于获得了幸福人生,还是黑暗命运的开始?

     长篇影评

     1 ) 《一个国家的诞生》:战争下的黑白人生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2380.html

    南方与北方,黑人与白人,爱情与仇恨,以及禁锢与自由,阴暗与光明,当1915年的影像以“革命的诗意”和自由的思想对准50年前的那场战争的时候,这样的对立似乎在一个国家“隐形”的诞生中消弭了,甚至连“自由,统一,不可分离,现在直到永远”的期望已经完全跨越了种族、政治和爱情,在戴维·沃克·格里菲斯构筑的乌托邦里呈现出和平、友爱和真诚的终极意义。但是,那受苦民族看到的希望并非在这终极意义的表达中画上了句号,到底什么是战争中的正义?什么是民族的自由?或者什么是真正的“国家”?一个国家的诞生,其实也是一个爱情的诞生,当海边甜蜜的爱人相拥在一起,他们看着远方,那一段经过战争和重建的迷失,重新获得爱情是不是就是那个在和平之城里的仁爱君主?

    仁爱是女孩从小学习的礼仪,是一封信里热情的措辞,是南北两个家庭的友善来往,也是那藏在本·喀麦隆身上的女孩爱丽丝的相片,还有那一只无忧无虑被宠爱的猫,这些生活的细节构筑的是非战争的场面,不管是斯塔曼家族的大儿子和喀麦隆家族的玛格丽特,还是本·喀麦隆和爱丽丝·斯塔曼,他们之间的爱情,都绘制出了和家族地理、家族身份和政治抱负无关的友爱世界,他们嬉戏,玩乐,尽情享受那种战前的自由与和平。但是这过于理想化的生活场景必将在一场“不断聚集”的风暴面前被无情摧毁,所谓分离,并非是南北地理意义上的分割,而是两个家族在不同政治立场上的卷入,“唯一的梦想是再次相遇”,两个家族被南方和北方这一场战争无情隔绝,留下的只是某种对仁爱的向往。
     
    战争在慢慢发酵,战争在不停地酝酿,那个黎明的征战成为两个家族走向隔离的开始,林肯签署的宣言,第一次号召把国家意志凌驾于独立州之上,加入志愿者就是加入了军队,就是走入了战场,两个家族的男孩各自加入了自己的军队,他们在战争面前成为了敌人。而在南方,“他们的州旗上体现了南方精神”,而对于南方精神的解释是:“胜利或者死亡,我们必须为正义而战斗。”何为正义?在公牛战争后,联邦政府的旗帜受到了洗礼,但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所谓的精神,所谓的洗礼,意味着战争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喀麦隆家族的母亲为三个儿子举行出征仪式,和军队的出征仪式不一样,母亲给了孩子们心爱的礼物,这是爱的仪式,但是无情的战争对于战场中的人来说,能收到一封妹妹的来信比什么都重要:“我非常想见你,我已经长大,变成了一个大姑娘。”那Kisses的复数是无数吻的总和,是一种亲情的凝结,是对于战争的另一种谴责。这时距离出征已经两年,生命还在,但是战争上无时无刻发生的死亡事件仍然将这样的爱置于一个危险的境地。

    “战争体现了它艰苦、愤懑和牺牲的一面。”其实这里没有正义,只有战争本身。而战争的关键词只有一个:死亡。爆炸、炮火、烟雾,遮挡了一切,摧毁了一切,一边上演着宏大的战争场面,一边却是个体的痛苦和无奈,在平行蒙太奇的交织中,让人体会到的是战争的无情和惨烈。喀麦隆家族的几个儿子死了,唯有本·喀麦隆还在战争上奋勇杀敌,这个被称为“小将军”的士兵在一系列命令中冲锋陷阵,而他最后一次战役的对手就是菲利普·斯塔曼,曾经两个家族的友爱在战争面前成为了仇恨,甚至仇恨也只是战争工具论的一个符号,占领了战壕,却只有一小部分幸存下来,这才是战争中最无情的一面 所谓胜利,其实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死亡,它会瞬间降临,夺走人的全部希望。对战争最反叛的或者是“小将军”对一名倒下来的联邦军队士兵的人性关怀,他给奄奄一息的士兵喝水,而对面的联邦军队士兵竟然为这“义举”而欢呼,人性超越了战争,这或者可以看到格里菲斯对于国家乌托邦构筑的努力,在激烈甚至惨烈的战场,“小将军”用自己的爱换回对方的尊敬,而当“小将军”以自己的身体将战旗插上对方的炮口而倒下时,到底是胜利还是失败?或者说他被俘而送进医院却被又被打死,是不是又是一种乌托邦神话。

    而神话似乎一直在演绎,在战地医院,小将军竟然遇到了自己胸口一直藏着的那张相片的女主角——爱丽丝·斯塔曼。这是爱情的真正萌芽,连个人面对面,羞涩、满心微笑,或者局促不安,都是对于这两个人爱情的最浪漫表达,“虽然我们没有见过面,但是你在我身边很久了。”无形之爱,甚至超越了肉体,而成为精神的一种寄托。而当他们直面现实的时候,这里仍是没有结束的战争,仍是“小将军”面临被绞死的命运。那么除了超越战争的爱情,能给人一点心灵愉快的慰藉,还有什么可以改变命运?

    那就是宽恕,“小将军”的妈妈和爱丽丝一起到司令部,请求林肯赦免。而伟大领袖林肯果然签署了赦免令,小将军得以在战争中幸存下来。在国家意志下,独立州的自由结束,在一场投降的“格兰特协议”面前,似乎战争已经结束,似乎那种“自由、统一、不可分离,现在直到永远”的政治宏图已经实现,但是这仅仅是一场战争的胜利,或者说只是国家意志的胜利,是南方精神的胜利,是有限的正义的胜利,但是对于这个被战争弄得千疮百孔的国家来说,它无可回避的问题是: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种族问题到底会走向哪条道路?

    曾经在战争期间,这样的问题就赤裸裸地呈现出来,一支由白人军官带领的黑人民兵蹂躏了派蒙德,街上的白人被无辜打死,而喀麦隆家族就在这个城市里,所以那些黑人洗劫了家族,并且企图强暴喀麦隆家的每一个女眷,老喀麦隆被打伤,母亲和女儿们躲在一间地下室里,他们的脸上是惊慌和不安,在恐惧地等待中,联邦军队赶到,击溃了这些黑人,拯救了他们。但是黑人与白人的对立并没有消除,相反,在真正结束之后,这个问题变成了国家重建中最棘手的问题。而伟大领袖林肯因为对南方的态度过于温和,而遭致激进派的不满,对于激进派来说,他们的目的就是绞死那些领导者,而把他们的州变成被征服的省,在这些激进派中,斯塔曼无疑是个实践者,这个在战争期间就成为国会主席的议员,一直主张废奴,但是废奴并非仅仅是给黑人以政治权利,而是为了自己获得更多的支持,从而得到更多的特权。所以战后激进派和温和派在黑人地位的不同意见最终导致1864年4月14日这个“仇恨的日子”到来。

    为了纪念战争胜利,在福特剧院演出了《美国表兄》,林肯观看了演出,但是一颗仇恨的子弹在这个仇恨的日子打响,林肯被刺杀,凶手从二楼的观众席上跳下,口里叫着“永远的暴君”,这一枪不死的不是林肯一个人,而是温和派在战后重建中的失势,也将种族问题摆上了美国历史的前端。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曾经大量的非洲黑人涌入这个国家,在格里菲斯看来,“他们的到来给美洲大陆种下了第一颗不和的种子”,这颗不和的种子不断地发芽成长,也成为这个国家最不稳定的因素,而在林肯死后,斯塔曼和他栽培的黑人手下萨拉斯林奇变得一场兴奋,因为他们将变成美国最有权力的人,而对于南方喀麦隆家族来说,却失去了“我们最好的朋友”。

    最有权力的人,对于黑人的政策是让黑人有更多的选举权,他们将南卡罗莱纳作为推行他们黑人政策的试点州,亲自实行他们透过选举作票加强南方黑人力量,而林奇自然成了斯塔曼手中的一颗棋子,“我会把这个人作为他民族的象征。”所以在斯塔曼-林奇的体系中,黑人成为政治主角,不仅在选举权上,还在其余各种权力中,不仅获得了和白人的平等权,甚至出现了将白人踩在脚下。在选举日,黑人有选票,而白人却被剥夺了选举权利,在1871年的选举中,黑人政党控制了州议会101个席位,而白人只有23个,议会被黑人控制,而林奇成为地方长官,通过的法律包括:白人要向黑人致敬,允许黑人和白人通婚。

    这是现实的政治,在这样的政治格局中,黑人却用一种野蛮和愚昧实行了对州的控制,他们在议会上喝酒、吃鸡腿,甚至还把鞋子脱了将脚搁在桌子上,而这种黑白对立的生活对于喀麦隆和爱丽丝的爱情来说,无疑也受到了重大打击。起初他们在战后的重建中迎来了他们的真正的爱情,他们相拥相吻,行走在街上,那只可爱的鸭子成为他们爱情的信物,“我会每天在家里看着你,那时爱情的眼泪和史诗。”但是在这一场爱情的背后,总有另一双贪婪的眼睛,那就是林奇,对爱丽丝觊觎的林奇以威胁的口吻对喀麦隆说,那人行道是黑人的,所以他们必须让开,必须向黑人致敬。而斯塔曼则用更无情的观点来拔高黑人,他说,我们应该用南方黑人的脚后跟来踩碎南方的白人。而对于他来说,对于女儿爱情的牺牲也只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地位,所以他禁止女儿爱丽丝和喀麦隆来往,让他们断绝关系。无奈的爱丽丝只好忍痛割爱,取消了婚约,忠诚于父亲。

    但是这种对黑人权利的争取反而造成了“可怕的结果”,一方面是喀麦隆和爱丽丝爱情的终结,另一方面则是喀麦隆的妹妹被黑人高斯的追求中跳崖而死。那是一双贪婪的眼神,那是一双饥渴的眼神,在眼神背后是对于白人的霸占,在森林里用“我想结婚”追逐喀麦隆的妹妹,而妹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跳下悬崖。他的死是对于高斯霸占的反抗,但更大的意义或许是白人对于畸形的黑人统治的反抗,而当喀麦隆赶来的时候,只有一具冰冷的尸体,而妹妹的死亡似乎也唤醒了他的反抗,“从她身上看到了尊严,这一刻我们不应该悲痛,因为她在死亡之前已经找到了快乐。”这种被称为“快乐”的反抗激发起另一种斗争,和自己迷失的爱情一样,喀麦隆亟需改变现状,所以他从白人小孩装鬼吓跑黑人小孩的游戏中受到启发,组建了三K党。

    白色衣服,白色头巾,白色战马,这白色的世界是白人的象征,用这种色彩符号组建自己反抗黑人的“白色帝国”,他们的目的就是将白人从黑人的脚下解放出来,他们复仇打死了高斯,在城市中制造事件,而三K党在林奇领导的地方被判有罪,他们加强防守,对于所有和三K党有关的人进行捉拿,而老喀麦隆因为家里藏有大量三K党标志的衣服,而被捕并游街,最后虽然被解救,但是在一个乡村的小木屋里被黑人围攻。另一方面,三K党开始实施计划,他们出征前将喀麦隆妹妹的鲜血染在战旗上,“南方妇女的鲜血”成为他们反抗的符号和动力,他们要在文明的祭坛上祭献牺牲,他们举起古老民族的象征,用曾经洒满黄沙的鲜血来点燃火炬,他们的目标是解除黑人的武装。

    在这场新的战争面前,爱丽丝无疑是夹在两派之间的无辜者,一方面支持黑人的是他的父亲,另一方面组建三K党的是自己的爱人,所以她还是希望用自己的单纯来求得和解,在她进入林奇的办公室的时候,她已经陷入了不可自拔的陷阱。对于爱丽丝觊觎许久的林奇自然不可放过这个机会,在被拒绝之后,他用暴力将爱丽丝捆绑起来,并用一种暴力的形式举行婚礼,而作为一个黑人的代表着,格里菲斯将他塑造成一个贪婪、野蛮、利欲熏心的人,除了偏见,或者也反映了格里菲斯的单一思维。而斯塔曼作为支持黑人运动的人,也尝到了苦果,林奇在逼迫爱丽丝成婚的时候,也威胁了斯塔曼,这个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人如今却反过头来狠咬了自己一口,甚至陷入了走投无路的尴尬境地。

    而在这危险之中,拯救者出现,那就是喀麦隆率领的三K党,他们在这个城市里节节胜利,最后冲入林奇的办公室,解救出爱丽丝和他的父亲斯塔曼,最后在“一分钟营救中”的经典中救出了困于小木屋的老喀麦隆一家。那小木屋或者也是在战争重建时白人地位的象征,风雨飘摇,孤立无援,随时会被围攻的黑人冲破,而躲在屋子小女孩脸上泪水的特写似乎正在用一种苦难期盼救赎,而三K党的到来,冲破黑人的禁锢,将处在水深火热的白人解救出来,不仅如此,在这个城市里,三K党人解除了黑人的武装,重新还白人政治权利,从此黑人膨胀的欲望得到扼杀,似乎在正义中重新回归秩序。

    三K党成为正义的化身,成为苦难白人心中的神,这当然是格里菲斯在他自己创造的电影帝国里最争议的部分,那些黑人总是用贪婪的眼神注视着白人女人,他们破坏了规则破坏了生活,他们制造了恐怖制造了死亡,他们夺取了权力夺取了议会,甚至电影中的主要黑人角色也都是白人黑脸扮装而成,这种颠倒的性别论在50年后依然成为格里菲斯无法摆脱的禁忌。而他对三K党的正面塑造,也成为美国电影史上最让人诟病的段落,这部11万美元打造的电影,在上映之处就引发对立,波士顿、费城及其他大城市发生暴动,而芝加哥、俄亥俄州、丹佛、匹兹堡、圣路易、堪萨斯城和明尼阿波利斯则禁止此片上映。据传,在印地安纳州的拉法叶,一名白人在看完此片之后杀害了一个黑人青少年。

    但是对于《一个国家的诞生》,格里菲斯或者并不只是在寻找政治中的救赎者,对他来说,南北战争的反思似乎更重要在于“不可分离”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是国家的期望,也是人性中关于爱,关于美好的希望。“我们难道不敢梦想一个不再由残忍战神统治的黄金时代,取而代之的是和平之城里安坐于友爱殿堂的仁慈君王。”这句出现在电影的结尾,在耶稣圣像光芒下,城市重获平静,相爱的人终于能够勿扰地坐在大海边上,相拥相吻,对于在这一场战争中遭受戕害的“小将军”和爱丽丝来说,磨难之后的爱情似乎更为宝贵,而这种爱情生活就是在和平之城安坐于友爱圣殿的仁慈君王,也就是说,格里菲斯更想在这部史诗电影中寻找到简单而统一的爱,知道永远的自由。从战争期间两个家族无忧的交往,到战争爆发后战场上消除敌我的人性关怀,以及在重建初期那小鸭子的爱情信物,都让人体会到爱的美好和可贵,但是对于爱情最大的打击来自于对立,这里有政治抱负的对立,这里有南北生活上的对立,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战争,也就是说,在格里菲斯看来,种族问题是战争带来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果这部作品在我们让大家体会到了一种思想,仇恨所造成的战争带来的是一片瓦砾,我们的努力就不白费。”战争的仇恨造成了分离,造成了黑人和白人的对立,而种族的矛盾也使所有美好的东西被摧毁被颠覆,所以,随后如神般的三K党的降临,就是消除这种对立的畸形努力,一个国家的诞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爱情的诞生。

    抛除政论上的歧义,《一个国家的诞生》的确是格里菲斯打造的电影艺术的帝国,1915年的黑白影像用三个小时的时长奠定了商业电影的基础,它是当时收益最高的电影,据现有的谢巴德版DVD封面所述,此片的门票收入超过一千万美元,并保持了无声影片最高票房纪录。而电影中宏大电影场面的描写与细微特写的结合,将电影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包含着格里菲斯真诚的创作热情。“一种对电影艺术的追求,我们不害怕批评,因为我们不想对不恰当和低级进行攻击,但是我们有权利要求一种自由来展示错误的阴暗面,这样我们可以揭开道德光明的一面。”用电影来反击,这是艺术的胜利,只是黑与白的对立似乎永远成为了格里菲斯生命中涂抹不掉的颜色。

     2 ) 电影语言的分析

    《一个国家的诞生》,一部里程碑式的电影,美国电影之父D·W·格里菲斯的第一部代表作。

    片中的种族主义,一度让我看的很压抑,3K党这种暴力组织,居然在片中成了拯救人民的英雄,真的是毁三观。抛开这些,单从电影艺术讲,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在经历了各种电影语言创新的发展下,该片成为集大成者,各种电影技巧的运用,使电影叙事立体完整,而又惊险刺激,为好莱坞剧情片奠定了基础。

    首先,景别的应用,脱离早期电影的全程全景拍摄。比如开头,对Camerons家安静祥和的生活的描写,先是全景,然后中景,最后猫和狗的特写更加突出这种闲适的生活。两军对垒的镜头,运用了大远景,人头攒动、硝烟弥漫的场景,很有冲击力,创造出一个史诗级的战斗场面,即使39年的《乱世佳人》,也不外如是。

    其次,蒙太奇的应用,大量的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比如描写战争,废墟中哭泣的女人和孩子,和不远处一支奔赴战场的军队,两个镜头不停的穿插在一起,表现力很强,战争的残酷触动内心。

    Flora死的那段,使用了交叉蒙太奇,一方面Flora在逃离黑人Gus骚扰,一方面Ben在找Flora,很好的调动了观众的情绪。还有最后Ben赶往木屋救家人,也是一样手法。

    最后,影片的拍摄手法,还有很多地方值得称道,第一个用磷灯拍摄的夜晚场景、闪回镜头,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除了电影语言,影片还有很多地方,值得细细品味。

    影片开头的一句:“非洲人的到来给美洲种下了第一颗不和的种子”,可是又是谁将黑人带来的呢?

    好友离别,承诺还会见面,见面的地方却成了战场。

    黑人快闯进小屋时,老兵拿着枪托对着妻儿,老头拿着枪对着女儿,很有暗示性的一幕。

    选举日很有意思,后面一块很大的牌子写着:“EQUALITY”,却不许白人投票。3K党“革命”成功后,同样是选举日,黑人出来投票,白人却拿着枪指着黑人,多么讽刺。

     3 ) 纪念格里菲斯:一部电影的诞生 方汉君

    在我看来,现在国内的大多数导演,都是在炮制电影,而非真诚创作。炮制电影,着重以戏谑心理,取悦及娱乐大众,经不起时间的拷问。创作电影,则以严谨的态度,毕其功于一役,真正的为了电影艺术,创作只属于自己心仪的电影。这些电影,无论在思想、艺术和观赏层面,都达至一个有序的美感与和谐。

    比如大卫·里恩,除了早期的电影之外,基本上都是大手笔创作,他的《日瓦戈医生》《桂河大桥》《阿拉伯的劳伦斯》《瑞恩的女儿》等片,哪部现在拎出来,都是气势恢弘又经得起时间磨砺的艺术经典。还有晚年的黑泽明,老而弥坚,大手笔的《德尔苏·乌扎拉》《影子武士》《乱》等片,可谓炉火纯青,整体节奏感,无懈可击,犹如抑扬顿挫的交响乐。

    国内那些自以为牛逼的导演,应感到羞愧,他们动辄大投资,结果弄出的都是不忍卒睹的残次品,若较高下,理应向这些大师看齐,而非只学其皮毛省去筋骨。

    让我不吐不快,是因为让我想起一个对电影史最有卓著贡献的人

    塔可夫斯基说“我认为电影的发展不只会远离文学,也会远离其它艺术形式,慢慢形成自己的艺术特性。”按此理解和延伸,电影乃“雕刻时光”的艺术。而第一个让电影形成自己艺术特性的人,无疑就是D.W.格里菲斯(1875——1948)。他拍于1914年的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就宣告了这一使命的告罄。之后的《党同伐异》(1916年)又让此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位只上过六年小学的孩子,长大后一直靠打临工过活,先后做过售货员、消防员和演员,可谓穷困潦倒。但对电影的酷爱,加之坚韧的意志,让他渐渐形成自己的电影理念,终让他有机会践行自己的电影梦想。

    距《一个国家的诞生》至今,刚好一百年。这部电影印象一直留在脑际的是那些一段段如诗如画的场景,无论是萌动的情爱、躲避战火的姐妹、女管家无赖式的报复、抑或是猫狗的那一刻冷僻,都预示着电影艺术的风暴已然来临。奴隶在秋阳下摘棉花,而奴隶主一家的年轻男女走进棉田,却只为逗乐,他们走时,两个奴隶边忙乎还不忘行礼,这个细节犹如南北战争爆发小小的引点。虽然对该片内容颇多指责,但无碍他对电影革命性的创造。

    这部改编自狄更生的小说《族人》,透视出格里菲斯掌控大场面、小情节及细节的恰当把握,景别的分段运用,让电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之光。至此,他是第一个认识到好故事有赖于性格塑造的人。至于电影形式的一系列技巧的运用,更是界定了电影此后的大致模板。“平行蒙太奇”呼之欲出。之后爱森斯坦的“杂耍蒙太奇”则与此相呼应,深化了“蒙太奇”的“闪电”式运用。而为了强化叙事效果,该片还首尝交叉剪辑,这让所有的后来者都从中受益,即或如德莱叶这样的电影大师,在1918年首拍的《审判长》一片中,就采取了此种形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国家的诞生》,预示着真正的电影艺术的诞生与形成。

    在1930年的第八届奥斯卡颁奖式上,这位“美国电影之父”被授予特别奖,以表彰他对电影艺术作出的“难以估量的、首创的、影响深远的贡献。”令人唏嘘的是,这位电影宗师晚景凄凉,人们对于他的行踪一无所知。1948年7月23日,他因脑溢血突发,死于好莱坞一座小旅馆的过道里,享年73岁。他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句号,而此时由他奠定的电影艺术则进入了她真正的辉煌期。

    2013、8、1

     4 ) 小白拉片

    三个多小时的电影看了三天,我只能说看这部电影真的需要耐心,没有台词,画面枯燥,人物关系有些懵。不过这部电影真的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之无愧的第一部战争叙事史诗级大片,导演精妙的剪辑手法与拍摄手法放在当时看真的很牛逼,尤其是战争场景的拍摄,采用的大远景,以及场面调度,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色彩方面也很明显,由于技术原因,直接整屏的有色滤镜,主要是红蓝黄三色,表现剧烈冲突的大红色,着重体现在战争场面的描绘,炽热的红色带给人极大的视觉冲突,蓝色本身带有忧郁,在男女爱情以及奴隶的悲惨生活中有体现,还有土黄色,出现在政权变换中,除了场景、色彩外,还有它的叙事,双线并行,在美国南北战争的背景下,叙述了南北两个大家族之间的爱情,战争对于他们的影响。影片的政治取向错误也影响了很多后来的3k党第二代,可以说是典型的种族主义,对黑人丑化,在影片中具体呈现的行为是南北战争胜利后,黑人成了首领,并迫害白人,甚至当街掳走白人妇女,而对于3k党,则极力美化,他们是拯救受黑人迫害的白人们的英雄,他们的行为是为维护正义的,维护白人权利的。然而这并不影响这部电影在影史的意义,超越了时代。至于后人如何审视这部电影,其实已经不重要了。最后还是多说一句,这部电影我其实还没看完。

     5 ) 世间本无耻辱柱

    最近两天的成果就是看了这部真诚的、“种族主义”的经典大作,享受了若干次洗脑快感中的一次。真的,看过这个片,颇有种[猿猴星球]的感觉:黑人执掌权柄、横行霸道,白种人要被迫低三下四,文明秩序即将被颠覆,黑云压城……黑人不是野心勃勃,就纯属坏种,最不济的就是一众安心作奴隶的;反之,白种人都富有教养,若不是因为黑人,几乎都是“从此幸福美满的生活在一起”……终于,火山爆发了,他们组织起3K党捍卫自己的荣誉。

    看过,我就颇怀疑美国历史上真的有这么一段“黑”云压城的岁月么?如果这样,黄种人兄弟都要表示怜悯一下,同时也要愤慨历史书的种种胡扯了。其实怎么样呢?原来是政治头脑不灵光的格里菲斯老师看了南方作家托马斯·狄更斯的作品《同族人》,觉得是个拍电影的好素材,然后就拍了同名的电影,上映时改成现在这个激动人心的名字。随后就捅了马蜂窝,有禁映,有声讨,大家也怀疑“导演的良心让狗吃了”。格里菲斯老师可是拍了十一部南北战争的影片啊,好不容易积累了拍战争场面拍大片的经验,哪里想到大家这么不珍惜自己的艺术结晶,于是就写了《美国言论自由的产生与没落》辩白。针锋相对间,丑闻刺激了大家的窥视欲,所以成就了这部截止1988年的最卖座电影。唯独可惜的是,广大美利坚fen青和良知的公敌不仅没有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反而挣得盆满钵满,不仅开创了好莱坞的纪元,而且有能力在[党同伐异]里面糟改。

    无论艺术价值还是历史作用,[一个国家的诞生]都算得上殿堂级影片,里面“大理石人”和“喀麦隆”两家诸位都栩栩如生。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浓香四溢的种族主义情绪很容易“教坏小朋友”。参考[性书大亨]和[意志的胜利],凡此种种都涉及到言论自由的问题,电影本身只是电影,其社会意义本身完全不足以成为评判艺术甚至作者本人的标准。事实上,格老对种族主义并没什么特别的好感,他的本意在反战,却犯了民族中心主义的错误。话说回来,这又涉及到一个“兼听则明”的问题,在思想只以一维两维程度存在时,蒙蔽和误导就很容易出现。如果从小到大只能看到[一个国家的诞生1、2、3……]和《环球时报》的话,一定会觉得白人黑人都是坏种……除了我们,什么人都不足信了。动不动就把谁钉在耻辱柱上,尤其是懵懂的文人骚客艺术家们,说来说去都是心虚的表现。世间本无耻辱柱,想钉就钉在自己心里,蛊惑公众就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了。

    http://www.mtime.com/my/underground1984/blog/1018302/

     6 ) 电影背后

    电影当然是满分的,但电影的背后呢?即便我们不以现实去审视它的虚伪,就是这虚伪的故事本身也矛盾重重——

    一方面,白人那些天真烂漫的美德源自何处?没有对黑人的剥削,他们靠什么来供养它们的地位和它们自身的这些美德。如果南方的生活真如电影里面的那样,那他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他们的制度培养出了那么多得志小人,展示现实,但是只展现部分现实是吧?南方的弱小是因为他们善良吗?因为战败了,所以把所有原因都怪罪到善良的头上是吧?你们拥握着全美国甚至全世界最上等的资源,但却躺在自己的座椅上糜烂。为了避免字面自己的无知与懦弱、为了防止自己现有的地位被那些像林肯一样的,同样高尚但更赋有学识,更具有眼光和理想的后来者替代,你们不惜用欺骗抹黑、诅咒、种族歧视、甚至暗杀这些卑鄙下流的手段去固化阶级、圈地自盟,简直无耻!

    另一方面,难道我们要因为政治立场问题,就可以否认人类朴素认知里的善恶吗?电影所有朴素的爱情都体现在爱情里面,电影里所有跨越种族的爱情都遭受到了无情的嘲讽与谩骂,似乎所有的原因不是因为人的道德素养而是因为种族肤色,到处弥漫着昂萨的恶臭与腐朽。于是我们尝试过滤掉他们的肤色,这出爱情故事陈述的就是对忠诚、理性、无畏、美丽的歌颂,对怯懦、自负、无知的抨击,它的故事是完整的。在这个层面上,我并不因为政治的立场而隐藏我对这个故事的称赞。

    写在最后的话——因为它已经处在历史的位置,已经和我拉开了距离,我可以无视它自身所有的政治与宣传手段,给他满分;如果它上映于当下,我不会给它任何评分的,它的导演就和希特勒一样。

     短评

    美国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也最具争议性的电影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首部真正意义的商业片。故事庞杂,从南北战争前南方优雅的生活,讲述到南北战争的残酷和暴虐,继而是战后的痛苦与充满希望的重建,直至3K党报复行动的终章。采用了大量的类似于“叠化”“淡入淡出”“圈入圈出”“闪回”等各种摄影技巧,分解时空的方式以及交叉蒙太奇也让整部电影与传统艺术的叙述方式区分开来。各景别被赋予了特殊含义,远景镜头不再是单纯作为记录的手段,而成为了叙事语言中的一种环境和情绪的阐释。特写镜头的使用成了有意识的行为,用更为具体准确视觉手段突出叙事语言的风格和观念。景深镜头的使用格外亮眼,在男女主初遇的医院里便有很好的展现。两处“最后一分钟营救”对电影剪辑作出了创新。此类种种突破合在一起,奠定了好莱坞剧情片的基础。

    9分钟前
    • 高詩遠
    • 推荐

    视觉冲击力很强...不谈政治,比起《党同伐异》,更喜欢这个...

    11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可以学到很多,尤其是剪辑的基础。但受限于默片时代,还需要依靠字幕来完成故事讲述。瓦格纳的音乐真是气势磅礴,对画面的冲击力起到了巨大作用。

    13分钟前
    • 起床,吃饭
    • 力荐

    1.”电影之父“影史首部商业片/史诗片,现在看也不算很闷(丽莲吉许和Miriam Cooper超美);2.题材争议性极大,洗脑性极强;3.开创古典剪辑,平行和交叉剪辑;4.首创特写镜头和跟踪拍摄,多机位多景别切换;5.首用遮光板,结合圈入圈出转场和限制观众视点;6.首次尝试夜景布光;7.第一次引入管弦乐配乐。(8.5/10)

    1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我只能讚歎,作為前輩,Griffith真的太天才了!他太大起大落了,緣起一個國家的誕生,緣滅黨同伐異。研究電影史的應該比較激動。三K黨那個挺有意思的。還有所有學電影學生都知道的“最後一分鐘營救”,平行剪輯,開創了敘事蒙太奇。

    19分钟前
    • 宿命论
    • 力荐

    一个无事的下午,在长沙看完了这部影史经典。瓦格纳的女武神搭配“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平行蒙太奇,简直不能更赞。1915年的片子,虽然镜头还十分稚嫩,但在表演、场面、叙事和悬念设置上,已经十分高明。对三K党的礼赞简直直接开启了元首那部《意志的胜利》。Bravo!PS:三K党造型确定不是模仿十字军?

    23分钟前
    • Bolin
    • 力荐

    一部典型的种族主义电影,历史上曾间接地害死了一些黑人。就电影本身于我的观感,即使不谈政治也实在是难说精妙。时代错置下,如今而言真的很难看。

    24分钟前
    • 徐若风
    • 较差

    摇镜头 娴熟运用了中景接特写的放大剪辑 平行剪辑和交叉剪辑虽然并没有很多精彩之处但都大量得到使用 信交流尚没有发明正反打剪辑 战争场面拍的极糟(大远景靠调度的失败看出后世对这种战争拍摄技巧放弃的原因)遮挡镜头技巧;第二部分极其扭曲但把一个不大敢言说的话题通过虚构与编造搬上银幕,借助叙事得以成功,本身就是这片子的一种成就,也由此可见叙事电影的力量

    27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还行

    看你们的短评真是各种欢乐~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时代感形式感大于具体。

    3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分三次才看完。确实够反动。哈哈

    37分钟前
    • 赱馬觀♣
    • 力荐

    第一部故事长片,票房最高的无声电影。在电影及文化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电影技术成就了一些重大突破,开创古典剪辑(片尾的交叉剪辑、平行剪辑),第一次使用磷灯拍摄夜景,通过镜头运动、全景镜头创造绵延数里的战争大尺度空间感和大型动作场面;文化层面饱受争议,受种族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时代局限,3K党的暴力行为被合理化为重建正直政府的行动,所谓国家的诞生实为一个隐形的国家的诞生,这对有色人种的伤害不可估量。以至于3K党至今仍把此片作为招募工具。影片前半部讲述南北两个家族在内战时期的多舛命运,直到林肯遇刺北军获胜,后半部聚焦战后南方的重建,以及3K党的“光辉”崛起,假想了黑人强奸白人女性、控制政治选举等情节来恐吓观众

    42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100年前的史诗级大片。影史上最伟大的混蛋电影。摄影、剪辑、调度真是牛逼。大场面比比皆是,老谋子的人海战术在一百年前就被格里菲斯玩得溜溜转。对林肯被刺事件的还原也很真实。但颠倒是非、丑化黑人美化三K党的白人种族主义价值观注定让它饱受争议。百年前黑白混血人是电影大反派,百年后是美国总统

    45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Liberty and Union, Now and Forever, One and Inseparable!"把老柴的1812序曲和3K的反攻剪在一块儿。远景,背光,3K剪影跃马穿越地平线,还以为是老黑最早用在754里的,原来是Griffith。出现iris,叠画,交剪……

    46分钟前
    • 推荐

    对一部影片的评价脱离了具体的时代背景都是不够公正客观的。从本片开始,格里菲斯正式奠定了电影的基本语法:经典的连贯性剪辑原则开始成为缝合故事流畅性的不二法宝。电影也由此真正成为一门关于自由时空的艺术。然而纵观全片,依旧有不少地方出现衔接生硬,不连贯的毛病。真正让我惊叹的是影片最后20分钟的营救场面:通过交叉剪辑三组不同空间的镜头,将营救成功的快感酣畅淋漓的呈现给了观众,特别是最后的棚屋拯救卡梅隆一家,可以说是将最后一分钟营救做到了极致,即便是当代电影,也无非做到这个程度。虽然格里菲斯在本片中的立场饱受诟病,但导演通过影片想要传达的美国精神,爱与和平的美好愿望还是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四星。

    51分钟前
    • 德州没有巴黎
    • 推荐

    初看觉得乏味,后面就被吸引。确实是杰作。即使不提Griffith开创诸如crosscutting,switchback这些手法的划时代意义,比起已经被用滥的今天,我觉得这部片子更体现出它们本质的用途和表现力,恰到好处不过分。不过不推荐在没有课程引导的情况下看,至少要提前做些阅读。

    52分钟前
    • Line
    • 力荐

    说实话 这是电影史上第一个大手笔 而且是真正的强烈 现在看起来 有点像赞美强盗一般的浪漫

    57分钟前
    • Clash-Cash-Car
    • 力荐

    鼻祖级,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用完整故事剧本、叙事蒙太奇的长篇电影巨作,创造了默片电影票房最佳的纪录,奠定了好莱坞商业电影模式。以现在的普世价值观来看确实是涉及极端保守主义种族歧视,以现在的观影阈值来看也是沉冗的(无聊沉闷,看得很累),但其开创性的电影语言手法无疑是伟大的,格里菲斯成为电影史上第一个自觉地使用“蒙太奇”剪辑长电影的人。交叉剪辑的叙事手法,商业大片制作方式,大场面调度、全实景大制作(两军对垒硝烟滚滚的大空间远景),都从这部电影开始。影史地位五星。8.6

    1小时前
    • 巴喆
    • 力荐

    看了好几次,逼着自己花了一个晚上,中间去基努里维斯吧、布莱德彼特吧逛了一圈,在豆瓣上混了很长时间,中间睡着数次,第二天早上发现电脑还开着,还有一个小时没看,在眼皮打架的情况下接着看完,现在回想起来一片混沌,不过移动摄影和最后一分钟救援都没拉下,我承认它是巨片,可看完真是不容易啊。

    1小时前
    • 平平无奇奇怪怪
    • 力荐

    好长好长好长,我认为可以剪掉一半……演员表情夸张,镜头也基本固定,但是百年前的电影做到这样真的了不起。最后15分钟战争和营救场面是大高潮,当年的观众肯定high了。至于政治倾向,你懂的……

    1小时前
    • withinbeyond
    • 力荐

    看几次睡几次

    1小时前
    • 淘金汉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