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动画片 头脑特工队

    头脑特工队

    评分:
    0.0很差

    分类:动画片美国2015

    主演:艾米·波勒菲利丝·史密斯理查德·坎德比尔·哈德尔 

    导演:彼特·道格特罗纳尔多·德尔·卡门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头脑特工队 剧照 NO.1头脑特工队 剧照 NO.2头脑特工队 剧照 NO.3头脑特工队 剧照 NO.4头脑特工队 剧照 NO.5头脑特工队 剧照 NO.6头脑特工队 剧照 NO.16头脑特工队 剧照 NO.17头脑特工队 剧照 NO.18头脑特工队 剧照 NO.19头脑特工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可爱的小女孩莱莉(凯特林·迪亚斯 Kaitlyn Dias 配音)出生在明尼苏达州一个平凡的家庭中,从小她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脑海中保存着无数美好甜蜜的回忆。当然这些记忆还与几个莱莉未曾谋面的伙伴息息相关,他们就是人类的五种主要情绪:乐乐(艾米·波勒 Amy Poehl er 配音)、忧忧(菲利丝·史密斯 Phyllis Smith 配音)、怕怕(比尔·哈德尔 Bill Hader 配音)、厌厌(敏迪·卡灵 Mindy Kaling 配音)和怒怒(刘易斯·布莱克 Lewis Black 配音)。乐乐作为团队的领导,她协同其他伙伴致力于为小主人营造更多美好的珍贵回忆。某天,莱莉随同父母搬到了旧金山,肮脏逼仄的公寓、陌生的校园环境、逐渐失落的友情都让莱莉无所适从,她的负面情绪逐渐累积,内心美好的世界渐次崩塌。 为了保护这一切,乐乐只有行动起来……©豆瓣

     长篇影评

     1 ) 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忧伤

    很久很久以前,当我自己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12、13岁吧),我曾经买过一本《荣格心理学入门》。里面讲到,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或者痛苦的时候,会返回到自己的潜意识,在潜意识里人会变得非理性,像孩子或原始人一样,但人在潜意识里面积蓄力量,然后重新回到现实中去,荣格称这种心理行为为“退行”。不知道荣格是否真的那么讲过,也不知道我那时候理解的对不对,但在我的记忆里,我是这样理解“退行”的。

    这段话对我影响很深。我开始理解自己的情绪为何会失控,会陷入无法摆脱的幽暗深谷,而这并不总是坏事。“退行”这个概念在冥冥中给我信念,告诉我某些抑郁的时刻是正常的,我只是在积蓄力量。

    今天去看Inside out(真不想叫它《头脑特工队》),里面的“忧忧”(sadness)就让我想到了“退行”。忧伤让人变慢,让人失去行动的能力,让人难过。但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啊。像“乐乐”(joy)一样一路高歌猛进固然好,但是在遇到挫折和痛苦的时候,能够慢下来,能够停止,能够难过,也是必不可少的。

    有人天生乐观,主控情绪的也许是“乐乐”,有人天生悲观,主控情绪的也许是“忧忧”,还有人天生容易情绪激动发怒,有人总是挑剔个没完,还有人总是在担心害怕。但正如这个电影所表现的,我们不会只有一种情绪,面对人生境遇的种种,主导情绪总在变换,而且随着我们经历的丰富,情绪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会带着笑哭,或者流着泪笑,我们会怕得发抖但仍然去迎接挑战,我们会强抑烦躁去安抚哭闹的婴儿,我们会克制厌恶去讨好客户。

    成长,就是慢慢抛弃简单的情绪反应,或者说克制和调整简单的情绪反应,去接受生活的复杂。前两天在豆瓣跟人讨论生孩子的事,有人就态度非常坚决,不喜欢孩子就不要生,生了就要爱孩子,就要对孩子负责。现实往往是这样的:孩子很乖很听话很聪明的时候,你充满了快乐;因为有了孩子你失去自己的娱乐,影响自己工作的时候,你会忧伤;孩子生病或者有意外的时候,你会害怕;孩子发脾气不听话的时候,伴侣不给力的时候,闹婆媳矛盾的时候,你会愤怒;孩子哭个不停怎么都哄不住,孩子一遍遍要你讲同一个故事的时候,你会厌恶。没有孩子的时候,孩子是个抽象的概念,有人想到孩子往往都只是一个可爱小天使的样子,会欢喜地备孕怀孕;而有人想到孩子会因为其自身经历而唤起其他情绪,所以会觉得不喜欢孩子,不打算要。但不管怎样的心理预期,当面对一个真实的孩子的时候,真的只能用五味杂陈来形容。

    这个电影对我的启发很大。负面情绪是生活的一部分,难过的时候哭一场也没什么,像“忧忧”一样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也没问题。情绪只要是真实的,就是不应该也不能强行抹掉的。

     2 ) 谁能估算朋友圈的欢乐背后承载了多少悲伤

    必须承认,绝大部分人,是没有一夜长大的机会的。我们可能为一件事顿悟,明白一个道理,但这个道理要在漫长的时间中不断被印证,才能最终化为成长的一部分。所以心灵鸡汤是个很可怕的东西,就是它跨越了打磨的过程,直接扔给我们一个所谓“普世”的道理,但那个道理,并不能成就“我”。有些道理有些成长,只有真正经历过,才能明白。

    这个自我的成长,一直是皮克斯动画的主线。

    当然,这种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皮克斯的动画家族中有那么多的“总动员”。它们总是借由一件需要去探险的事情,慢慢的深入内心,然后让故事的主人公自然而然的感悟,原来人生应该是这么一个样子。

    就《头脑特工队》这部动画来说,套用鸡汤点的话,就是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接受完整的自己。

    这应该是件很古怪的事。因为我们每个人在小时候都曾经被教育,应当做个活泼热情,开朗大方的人,仿佛只有这样才是人生正确的打开方式。而小孩子的人生是多么需要倚仗“正确”活着。正确的习题答案、正确的言谈举止、正确的表达方式……因此,活泼开朗就变成了性格上的“道德正确”。

    所以在《头脑特工队》的一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是“快乐”。她努力消化着每一个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用各种各样积极的例子,让莱莉在遇到挫折时往好的方面着想,这是乐观的人生态度,是令人愉悦的;而悲伤,却似乎一直在犯错,她染指了快乐的回忆,他让莱莉变得抑郁。在看电影的时候,我身边的朋友都忍不住吐槽——这个“悲伤”真的很讨厌。

    是的呢,“悲伤”的自己真的很令人讨厌,我们多少都会抵触这种负面的情绪,就连许愿的时候,都要许下“永远快乐”的梦想。仿佛“悲伤”、“忧郁”这样的情绪,天生就是软弱、错误的代名词。

    但实际上呢,人是不只有快乐的,就好像“外向”并不是每一个人的属性一样。忧郁、愤怒、挑剔、怯懦,这些算不得正面的情绪凑在一起,才使我们变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特别是忧郁……忧郁、悲伤……要不是看了十一长假看了《头脑特工队》,刷爆朋友圈的我,会以为人都是没有这种情绪的。

    如果没有悲伤,快乐的意义又在哪里呢?与快乐不同,悲伤是种很隐秘的情感,它通常是对内的,是内心最柔软的伤痛,是我们面具上一道细碎的裂缝。人是不会轻易在公共场合袒露悲伤的,一旦这样做了,又会被冠以矫情、软弱的头衔。所以进入社会后,那些“悲伤”都被隐藏了起来。所有的人都是欢歌笑语,所有的青春都是正能量,翻翻发在朋友圈上的状态,十个里有八个都是欢乐,我们本能的,下意识的,抗拒着悲伤这件事。

    但是当然,悲伤是有它的意义的。正因为它是隐蔽的感情,当我们袒露它时,往往会触发人心底的共鸣,让亲人、朋友之间联系的更加紧密。在一群队友面前,莱莉不会表现出对自己表现失误的难过,而只有在父母面前,她才会袒露心声。

    更重要的是,悲伤是负面情绪的宣泄。人生总是如此艰难,我们的痛苦,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会悲伤,正是因为正视了这一点。

    正视自己的情绪,是多么简单的一件事。但要做到这件事,却足以引起一场“头脑风暴”。我的身边有个看上去一直很活泼的朋友,如果在KTV唱伤感的歌,都会被朋友切掉说“一点都不像他”;也有平时看上去大大咧咧地女生,用无数得不在乎堆砌自己的堡垒。而我,也是花了很久很久,才敢对外承认,我其实就是个内向的人。

    虽然说完了偶尔还是会被嘲笑。

    所以《头脑特工队》还是个童话,快乐在经历了一连串的冒险后,肯定了忧郁的价值,帮助她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从此之后,每段记忆都不再是单一的颜色,而变成了一颗颗“彩虹”;从此以后,莱莉的人生有了完整地情绪;从此以后,童年的虚拟伙伴就这样消失了,记忆深处的广告歌却时不时的出来凑热闹。


    这也是成长。


    Ps.颅内小剧场这件事,几年前我就看过一个短篇,不过和《头脑特工队》比,这个“啪啪啪”显然是限制级的,大家可以看下。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60anODXAKc/

     3 ) Bing Bong絕對是最閃閃惹人愛的無冕之王!

    爸爸,媽媽還有Riley的腦海裡,主導情緒的老闆都是不同的人。
    主導個性無分對錯好壞,有些人(例如Twilight裡面那個死魚眼女主)有著濃濃的憂鬱氣息;有些人無時無刻暴跳如雷;Riley則是走歡快逗B的路線。而Bing Bong這個隱藏版的重要人物,在預告片裡面影子都沒有。因為他背後的是全片主題的最大劇透:成長!

    Bing Bong是童真的本質,對於某些人表現為想像中的好朋友,有些人表現為腦海裡的那個聲音。在兒童時期,我們總會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不知道咋的就從腦子裡面冒出來。但是成長之後,這種事情越來越少,因為我們有了行為規範準則之後,會自動在它們出現前就扼殺在腦海裏面。

    所以Bing Bong嗝屁的時候,真的好唏噓啊,一方面這種你行你上的自我犧牲雷鋒精神讓人動容,另一方面,成長就是要付出代價的感慨大家都不言自明。

    建議大家如果有了小孩,多紀錄一些小孩的童真面,以後小孩走了彎路或者變成了殺馬特什麼的,好歹還有可能用這些畫面喚醒他們一下。

    對了最後吐槽一下,總動員你妹!總動員你妹!總動員你妹!總動員你妹!總動員你妹!總動員你妹!總動員你妹!總動員你妹!總動員你妹!總動員你妹!總動員你妹!總動員你妹!總動員你妹!特工隊你爹!特工隊你爹!特工隊你爹!特工隊你爹!特工隊你爹!特工隊你爹!特工隊你爹!特工隊你爹!特工隊你爹!特工隊你爹!特工隊你爹!特工隊你爹!特工隊你爹!特工隊你爹!特工隊你爹!特工隊你爹!

     4 ) I lava you

    貌似之前看到介绍说这部动画有些精神分析(简称:精分),倒是很感兴趣它是怎么精分的。

    它的引入和转折都安排的简洁精妙,它没有陷在“瞧我编出了个多牛逼的故事”的自恋的泥沼中。人格的不同面,快乐、忧桑、愤路、害PIA,还有讨厌了啦。它们自始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小脑壳中。当我们睁眼,他们也开始工作。人格的人物化是太可爱的设置,它比教科书里那么多要用来背的人格理论有趣得多。每个小人物的出现那么理所当然。

    会说这部电影精分,可能是出于这样的几点:
    1、 不同人格的形象化;
    2、 被关在无意识里面的那个世界(小丑呆在那里);
    3、 记忆的保存形式,普通记忆、核心记忆、不要了的记忆、无意识的记忆……

    可这几点都没那么精分,第一点是人格和情绪认知的领域,记得第一年无聊试水的时候我报的就是这个方向。第三个是专门研究记忆的人在研究的。第二个看似很精分,但它只是好简单地讲了个我们把深层的东西放去的地方。

    这部电影真正精分的地方在于那无意识的公园之外,在于我们不接受自己的悲伤与懦弱,但我们又正是在其中成长。在于要变成的不是那个想象中完美的人,而是对不圆满的欣然接受。

    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很不争气地在Riley课堂落泪时有那么稍许的嗤之以鼻,哭什么哭吗。但我哼那么一声,并不是因为Riley的懦弱,而是因为不允许自己在这样情况下做出这样的行为。当我们把自己困在想象的那个完美的形象之中时,失望的就只会有自己咯。

    不觉得它在简单地讲一个一体两面的故事,金球翻转过来会是蓝球。更像是某个哲学学派说的,我们有着某个核心的东西,我们不同的个性特点像是光线照向它后反射出的不一样的光。好比说,我们的优点与缺点是来自于同一个东西。

    也许在Riley那里,第一个出现的是快乐,但在别的人那里,主导的确实忧桑啊还有讨厌了啦其他人。如何接受那个我们不喜欢的自己,俗一点说,是成长的功课,成为全部的自己。

    BTW, Bing Bong, I lava you.

    皮克斯很厉害的地方在于它不为了煽情而剧情,相较去年一部好火的特意煽你的动画。它完整、精巧地讲出意图的故事,让观众对剧情做出本该有的反应。于是看的时候,上一分钟忍不住流下眼泪,下一分钟却又大笑起来。你甚至能真切地感觉到他们对这个故事、这个世界的热爱。

    起于情浓时美好,止于碧波暖阳芬芳。
            

     5 ) 甩那些卖萌咯吱人笑的动画几条街

            当时看完电影哭到不能自已然后写下了下面这些文字(我室友全场冷静导致从那以后我在室友面前再也不能抬头做人,这是后话),很多地方并没有仔细斟酌过,感谢各位提出改进意见的豆友。“动画片最开始是来哄小孩”这是偏见,评论中有科普帝科普过了,虚心受教。而黑小黄人,嘿嘿我就是黑了。

    ─────────────────下面是原文───────────────────

            动画片最开始是来哄小孩的,比如迪士尼早期公主系列,在现在看来完全是人物纸片化三观有问题。后来开始掺杂一些心灵鸡汤和人生道理,人物也开始朝丰满的方向发展,比如亲情和友情,比如相信自己,比如善待自然。卖萌和搞笑最开始作为调味品,但是近两年出现了一种几乎全靠卖萌咯吱人笑的动画类别,而道理也就是通过一个正能量的故事那么一笔带过,看了之后除了笑过并没有留下什么别的痕迹。小黄人,说的就是你。
            别的电影敢直白的告诉你,你妈的主控情绪是悲伤,你爸的主控情绪是愤怒么?哪个片子里不是父慈母爱天下太平父母为孩子撑起一片天?
            别的电影敢直白的告诉你,你妈在对你爸不满意的时候花痴当年放手的异国帅哥,你爸脑袋里大部分时候是在开脑洞完全不理解你妈和你说的啥么??哪个片子不是家庭和睦,一个人一辈子只喜欢一个人?(死人不算)我就好奇孩子回家问妈妈这段什么意思妈妈怎么回答…
            别的电影敢直白的对你说,It's OK to be sad么?敢说不论如何悲伤终有一天会主控你的生活然后你只能拥抱这悲伤么? 哪个片子不是欢乐多过悲伤, 不管是重新认识亲情友情还是重新认识自己都是正能量满满? 哪个片子主人公不管出场多么落魄最后结尾也是逆袭成功?就算没有得到最开始想要的是不是也得到了一个别的然后再论证一番这个别的其实更重要?
            所以孩子们还在雀跃欢笑, 却看哭了半场的大人。喜悦恋恋不舍的让出了控制权,记忆缓缓退色然后随风飘散,曾经形影不离的幻想朋友融化在黑暗的记忆的深渊中。只有悲伤有感染记忆的能力,因为不管儿时的记忆有多甜蜜,联想到当下内心也总还是有苦涩。时间是一辆不回头的列车,不论我们怎样哭喊,都无力阻止热二律在自己身上残忍的展开。能做的只有接受现实,带着满腔复杂的情绪,挥别童年继续前进。
            导演说这是一封写给孩子的情书,我觉得这更是一部写给成年人的情书:献给所有的孩子,愿他们从未长大。

     6 ) 从电影色彩运用角度浅析Inside Out

    配图彩色版戳这里:http://www.douban.com/note/520101241/

    作为皮克斯动画的脑残粉,一路关注最新作品动向时已看过早先的彩色概念设计图。5个色彩各异的小怪人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不得不承认当时猛吸了一口冷气:这画风人设...神马玩意儿啊?!抽象之中透着...些许粗糙,与之前的精致细腻3D质感相差甚远,最impressive的也不过是这几个小“怪物”鲜明的色彩,看着略丑啊= =皮克斯这回不是要搞砸吧?
    现在一切尘埃落定,各界都高喊着本片必为来年奥斯卡大热之际,本粉终于可以把一颗悬着的心放回肚里,以十分业余的动画脑残粉身份随意浅扒一下本片的色彩运用。
    情绪小人部分:
    注:本片里对所有人物乃至动物大脑中的情绪小人色彩设定都是一致的。可见这种颜色对应是设计师在充分考究了相关心理学材料之后所做的具有“定义”作用的决定。

    黄色的幸福小人——乐乐JOY
    黄色是太阳的颜色,如果你仔细观察,我们的快乐小天使JOY每次出场的时候周身还泛着金光呢!阳光、暖阳、活力、朝气蓬勃,这些光想到就让人产生绒绒幸福感的字眼当然再适合我们的小主人翁11岁的小女孩莱莉不过了。故事的开头,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快乐可爱的小莱莉的情绪控制台就是被设定为黄色的幸福小人JOY主控的。产生的种种情绪会形成一颗颗小球存档收录形成记忆,JOY捧出的自然是像一颗颗小太阳似的闪闪发亮的金色小球。这些情绪小球中的核心记忆又支撑并驱动了一个个“性情岛”的构建。
    童年的小莱莉,脑海中的全部核心记忆和大部分情绪存档都是幸福的JOY黄。

    蓝色的忧伤——忧忧 SADNESS

    蓝色是被动的颜色,歌里面不是也唱道“蓝色是忧郁”么,于是本片的另一关键人物:悲伤情绪小人SADNESS则被设定为蓝色。故事的开端,就是因为莱莉一家搬家的“意外”使得SADNESS不断触摸到原本黄色的快乐记忆球乃至核心记忆,进而导致JOY行动“挽救”的进程中被一起卷离“情绪总部”而引发的一系列惊险大作战。与快乐、积极、自信的JOY截然相反,SADNESS最难忘的时刻总关乎悲伤,即使是在JOY认为快乐的时刻,她也总能敏感捕捉到令人悲伤的记忆。每当挫折或变故来临,忧伤又自卑的SADNESS更是忧心忡忡地无力到连路都走不动,且别说那惟妙惟肖的表情动作,光看一眼她那通体发着蓝光的皮肤和头发、穿着厚厚的白色毛衣、拖着那似乎永远积极不起来的笨笨身躯,你是联想到了寒冬还是冰山呢?
    或许我们都会有像乐乐一样嫌弃忧忧的时刻,幸福的人生为什么需要“累赘的”忧伤呢?然而影片会告诉你SADNESS不是反面人物,正如被动的蓝也是理智的色彩。情绪的指挥部里,没有“人”应该被抛弃。要让莱莉健康幸福地成长,大家缺一不可。

    红色的愤怒——怒怒ANGER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几乎所有的表情包里都会把生气、发怒设置成一个个气鼓鼓的红色小脸,气急时刻还能从头喷出火红的愤怒之火。没错,这个可爱的怒目圆瞪的、总是容易燥怒的可爱的红色小家伙就是我们的愤怒情绪ANGER啦。红色是刺激之色,尤其是火红的颜色,表达愤怒恰如其分。这只红色小人还有一个显著“外貌特征”就是有着一张时常大张大合的大嘴,片尾的部分,他可是如愿以偿地掌控了一整部部的“脏话字典”呀。嘻嘻,老美的幽默还是那么令人忍俊不禁。


    绿色的厌恶——厌厌 DISGUST
    与后文涉及的紫一样,绿色是一种矛盾色。绿是生命的颜色,绿叶儿啊青草儿呀...多美。但绿色的毛毛虫和绿色的毒蛇呢?是不是想来令人毛骨悚然?所以往往影片中的毒汁儿都被设定成绿色液体,想来确实让人有种disgusting的作呕感。对于我们可爱的小loli莱莉而言,绿色还是最讨厌的蔬菜西兰花的颜色。让我们仔细看DISGUST的发型和身姿,确实很像一朵“可恶”的西兰花呀。再配上她紫色的唇和小丝巾,还是一朵中了毒的西兰花(~\(^o^)/~不挑食的博主表示小宝宝们的世界,皮克斯大神们果然好懂)

    紫色的恐惧——怕怕 FEAR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紫色象征着神秘。那么神秘的自然意味着未知,未知的东西总令人不安和害怕。我们整日蹑手蹑脚提心吊胆的FEAR正是这样的设定,每次镜头转到他的镜头,我都会担心那细小的身板儿上的细胳膊细腿儿或是充满恐惧之色的大眼珠会像看恐怖片一样突然散架。


    其他:
    粉色的梦幻——冰棒Bing Bong及梦境之城
    除了上述5个情绪小人之外,莱莉的内心世界还有一个(群)重要的角色:幻想出来的朋友。这只长了大象的身体、猫的尾巴,有时还能像海豚、哭出来的眼泪全是彩色糖果,有一辆能登月的扫帚车的忠实朋友Bing Bong,周身的大部分颜色是梦幻的粉。这个忠实的好朋友,承包了本片的大部分泪点,在此不加详述。这个梦幻的人物,最终也像我们生活里经历的那样,在小loli成长的过程中被遗忘在美好的时间里。他虽然会消逝,但终究会成为成就我们的一股坚定力量。

     7 ) 一篇有趣的心理学论文


    《头脑特工队》的核心创意之一,一群小人在大脑里作为控制中枢指挥人的一举一动,虽然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无比新奇,却并非史上破天荒头一回。前有伍迪艾伦在六十年代的经典作品《性爱宝典》,后有英国长寿科幻剧《神秘博士》中的执法机器人,然而一个好的创意并不是一部好电影的全部,如何将这个创意的价值以独特的角度发挥到最大值,才是见真功夫的地方。而这,恰恰是《头脑特工队》的魅力所在。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关于亲情,关于自我认知,关于情绪与情感的故事。它居然还是一部趣味盎然的科普电影,完美地以影像解释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一个心理学学生看这部电影大约会有复习专业知识的似曾相识感,而任何一个关注自我成长的成年人,都会从这个叫莱利的小女孩身上看到童年自己的影子,看到感悟和启发。整个故事围绕着主人公莱利的生活展开,从出生一直到莱利十一岁,电影里的重大危机就是一次搬家,七岁的莱利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城市和冰球队,因为父亲的工作而举家搬迁到旧金山,新环境带来的种种困难,让从小乐观搞怪的莱利突然变得内向敏感又脆弱愤怒,听起来是不是觉得有点耳熟呢?
    电影将人类的基础情绪具象化为五个小人,快乐、悲伤、恐惧、厌恶和愤怒,快乐是金光闪闪的短发拉拉队长,悲伤是蓝色散发着幽暗光芒的小眼镜,恐惧是紫色的竹竿先生,厌恶是西兰花(有人小时候爱吃西兰花的吗?反正我不爱吃),愤怒是红色的火焰。五个情绪小人住在大脑控制中枢,悉心呵护着莱利。整个故事向所有观众展示了一个天马行空却又严密自洽的世界,在快乐小人英勇救主和莱利经历成长阵痛的表层故事之下,你还可以从中读出许多隐藏的信息,那是创作者夹带的价值观私货。

    为什么我们需要悲伤?
    快乐保证你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恐惧使你远离危险保证你的安全,厌恶让你具备基本的审美水平,愤怒在你受到侵犯时能够保卫自己,可是悲伤呢?悲伤的作用是什么?
    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我们会悲伤?人类进化几十万年,为什么会有悲伤这种情绪保存下来,让我们流泪哭泣,让我们抑郁不想出门,甚至有时候让我们结束自己的生命,难道这是一个进化的漏洞吗?一个亟待改正的错误?
    这也是在影片一开始,金色的快乐拉拉队长的想法,作为情绪小分队的司令官,每个小人都各司其职,但是她不知道悲伤有什么用,她甚至不知道为什么悲伤会在头脑控制中枢里。观众们大概也会有此疑问,蓝色的悲伤每天只是伤感地掉眼泪,躺在地上发出哀叹,到处闯祸,所有被她触碰过的金色快乐记忆球都会被“污染”为蓝色,变成悲伤的记忆。悲伤有什么用?
    经典的欲扬先抑,《头脑特工队》里对悲伤的扬,却扬得太有水平。一直到影片的中段往后,悲伤才渐渐显露出自己的作用来。当莱利幼时想象中的好朋友小粉象因为莱利忘记了自己而悲伤哭泣的时候,不管快乐如何搞怪和打气,都没法让小粉象振作起来带路去可以乘坐思想列车的车站。在这个时候,是悲伤走过去,坐在它身边,拍拍它的背,叹着气说,我明白你的感受。
    有时候,真的就只需要那一句“我明白你的感受”。理解是对痛苦最好的消融剂。
    一篇心理学论文证实,不快乐的人比快乐的人普遍来说更具有同理心,具有更好的共情能力,实验数据告诉我们,不快乐的人似乎更能够懂得和体会他人的痛苦,也对此更加包容。
    然而悲伤的作用远远不止于此。在快乐和悲伤两个小人不慎进入丢弃记忆球的管道而离开了头脑控制中枢的一段时间里,失去了快乐的莱利变得越来越敏感多疑,生活似乎也一点一点向崩溃的边缘滑落,为了拯救莱利,剩下的几个小人把“离家出走”的想法植入控制台,没想到事情变得完全超出控制,满心愤怒的莱利决绝地离开了家,头脑中枢的控制台被锁死,所有情绪小人都无法再使用控制台,莱利已经完全失控,甚至连赶回头脑中枢的快乐,被所有情绪小人赋予众望的快乐也束手无策,这样的时刻里,却是一向最没用的悲伤力挽狂澜,重新激活了控制台,坐在正要发车的大巴车上的莱利突然悲从中来,掉着眼泪离开了大巴车一路跑回家。
    看起来好像很没有逻辑,为什么一定是悲伤呢?为什么只能是悲伤?
    如果你以为这只是为了塑造人物和发展剧情强行安排的情节,那你就太小看皮克斯了。
    电影固然是现实生活的简化,这一情节却是有迹可循并且符合逻辑的。在莱利的生活和情绪一步步跌倒谷底的时候,所有的个性小岛都崩塌了,可以说莱利的世界完全崩溃了。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但影片中的莱利切切实实地关闭了自己的所有情感,拒绝感受自己的任何情绪,快乐也好,愤怒也好,恐惧也好,厌恶也好,在这时都无法阻止她离家出走,她与那个内在的“自己”完全失去了联系。然而悲伤,看起来最没用的悲伤,只会闯祸的悲伤,却是最强大的情绪,在这个时候,只有悲伤能够打破控制台的封锁,使莱利重新有了情感,使她重新感受到,“自己”。
    悲伤是人性的最后一道防线。
    然而这终究是一个童话,快乐最后发现她最珍视的快乐记忆之一,所有的朋友和父母陪在身边的美好回忆,却是因为莱利输了球以后的悲伤。快乐说:“他们是因为悲伤才来的。”这更像是创作者对孩子们的一个美好祝福,在你悲伤的时候会有亲人朋友陪伴着你,他们会因为你的悲伤而来到你身边,让你快乐。真是一个正能量满满的设置。

    不完美的世界,不完美的记忆,不完美的自己
    影片开始的时候,莱利是一个完美的小女孩,诚实,善良,积极乐观,爱搞怪,给身边所有人都带来快乐,拥有幸福的家庭,美好的友情,善于打冰球。莱利的世界也是完美的,大部分记忆球都是代表快乐的金色,支撑莱利五座个性小岛的核心记忆球,也都是金光闪闪的快乐——记忆造就个性,又是一个心理学基础知识。在一天结束的时候,情绪小人们会把全天产生的记忆球(绝大部分是代表快乐的金色)通过管道输入到长期记忆区储存起来,这时候快乐会说:“又是完美的一天!”
    然而世界是不完美的。
    当莱利发现这一点的时候,快乐消失了,每一个新产生的记忆球,变成了红色,紫色,蓝色,绿色,独独没有快乐。一点一点的,金色的核心记忆球也变了色,支撑在快乐的记忆之上的五座个性小岛(家庭,友情,冰球,诚实等等),逐一崩塌,莱利的原本美好的世界分崩离析。直到影片最后,莱利放弃离家出走,回到家哭着告诉父母自己的心声,一家人坐在地板上抱在一起默默流泪,一个新的核心记忆球产生了,而这一次,这个核心记忆球不再是一个单一的颜色,平生第一次,莱利产生了混杂了多种情绪的记忆。
    这个记忆球,是金色与蓝色相间,是一个既快乐又悲伤的回忆。这个记忆球,让莱利长出了新的代表家庭的个性小岛,一个更大更坚固的个性小岛。
    这就是成长,成长是崩塌,痛苦,和重建。成长是接受一个不完美的不是纯金色的记忆,是第一次懂得五味杂陈的感觉,是明白生活里有快乐也会有悲伤,是学会接纳悲伤就像接纳一个不完美的自己,是在不完美的记忆球之上建立起一个更坚强的自我。
    世界是不完美的,没关系。
    莱利长大了一点,在影片的结尾,莱利还是那个快乐搞怪,家庭幸福,会打冰球,拥有很多朋友的小女孩,只是更成熟了,并且拥有更多更大的个性小岛,更加丰富因此也独一无二的性格。莱利新的记忆球,大部分都是混合了好几种颜色,而在此之前,一个记忆球会从金色变成蓝色,一个记忆会从快乐变成悲伤,却始终只是单一的,看起来金光闪闪很美,却是一个建立在对不快乐记忆的否定之上的假象。新的多色的记忆球,代表着莱利接受了生活与情感的复杂本质,然而她仍然是一个快乐的小女孩,并且拥有着更加坚固的快乐。
    影片末尾,快乐说,莱利已经十一岁了,还能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呢?她可想不到,后面还有青春期呢。但是莱利已经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五个情绪小人和平共处,合作无间,完整地接受了自己的莱利,在青春期恐怕还会有几座个性小岛会崩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个性小岛,但毫无疑问有了如此良好人格基础的她能够应对人生路上的任何困境。青春期的莱利,也许会是续集?真想知道那会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片中向观众所呈现的,远远不止文中所提到的这些,造梦工厂,潜意识深渊,思想列车,抽象思维,记忆仓库,每一个情节设计都闪耀着绝妙的光芒。对于有心的人,这绝对是能看上至少两三遍,还能发现新启发的电影。我们的情绪是如何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什么洗脑神曲总是循环播放,你会不会记得很多没用的东西,这是一个信息量爆棚的电影。最后的最后,对于笔者来说,《头脑特工队》用整部电影传达了这样一个甜蜜的信息:
    在你的头脑里,有一整个世界在照顾你。

     短评

    昨晚去刷午夜场,只有国配,没想到同样很棒,不同的情绪对应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大脑区域有着的建筑,每个建筑又对着不同的色彩,这个故事在色彩、潜意识和心理学的层面上非常出彩,这些看似玄乎的东西最终都成了叙事的手段,化繁为简讲了一个全家欢的动人故事,色彩是一种人类共通的本能。★★★★

    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全片我大概50多次情不自禁的 “哇”, 甚至看到热泪盈眶。皮克斯的人都是从另一个世界里走出来的,太有创意了。结尾彩蛋,终于知道喵星人为什么都是蛇精病了,哈哈

    6分钟前
    • 永恒的光
    • 力荐

    3.5,使得影片这个脑洞成立的科学基础是某种意义的“心理主义”;但正如心理主义广受诟病把人的复杂情绪概念化、简单化一样。抛开这个设置,影片两条线索都很弱。一边是芝麻大且断裂成长小事;另一边则是模式化诸“性格”俗套历险记。胜在俏皮的台词和略鸡汤growth pain.

    8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一个类似《玩具总动员》的故事,哭着和过去挥手告别。

    9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果然想象力爆棚!最惊喜的倒不是五种情绪的互相作用,而是对影响性格与情感的个性之岛、核心记忆、抽象思维、造梦工厂影像化的呈现。记忆废墟的设定太催泪了,那些被遗忘的曾经和所有崩坏的岛屿,就是我们成长的代价。

    12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转校故事多。本质上还是跟玩具总动员3讲的成长与失去一个道理,不同的玩具变成了颜色不同、Home Video性质的记忆球。人生当然不是单纯的Joy Story,混合球才是成长的标志物。要讲的事情其实很琐细,正如一滴泪你也可以当它微不足道。但是,如果你记得那滴泪,它就会变得很重很重。

    14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以具象实体表现意识流动和脑海风暴,创意十足,泪点萌点;我们要热爱每一个平凡的自己,身体里大脑内记忆中有成千上万帮助我们渡过一个个难关的小人人;我们都以为欢乐是追求目标,其实悲伤才是获得成长的契机;我们都以为有些人有些事永远记得,其实很多时候都没有机会说声再见。

    1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为嘛我觉得不怎么好看,有点无聊

    22分钟前
    • 鼓鼓
    • 还行

    好看,想不到一个动画片竟然看得我老泪纵横,从头到尾多处泪点。并不是说有多悲,而是从心底的感动。它会唤起你诸多的回忆,那些亲情与爱,难忘(或已经忘记的)回忆瞬间,一切都是这么真实又细腻,又是在这么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基础上呈现。最终仍是成长与告别。真是服气。

    2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当有天我们会为快乐的回忆流下眼泪,那种笑中有泪的感觉就是长大啊。本质上只是一个儿童故事,但皮克斯的想象力让人叹为观止,尤其是构造出一个妙趣横生而又严谨有序的脑洞世界,看完后好想扒看每个人的脑内呀!!!

    2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十分动人,各种情绪的互动和小女孩的行为关联都解释地异常清晰,这其中勇气、关爱、自我牺牲这些Pixar一贯的主题风格再次得到了统一发挥,温馨感人。唯一的批评在于在情绪拟人化的过程中每种情绪又再有情绪,像分子原子的关系似的,没有被特别解说清晰。

    32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那时你第一次明白人生不只由欢乐主导,第一次了解万物皆有反面,第一次忘却曾经觉得重要的记忆,第一次在无知无觉中送走曾经无比重要的成长点滴。第一次接受残缺,第一次懂得如何抱着怎么都会有的不完美继续小心翼翼走下去。令人赞叹的主题,毫不拖沓的情节推进,永不让人失望的皮克斯。

    34分钟前
    • 凌麦儿
    • 力荐

    皮克斯第一部没有反派的动画也是其最大胆的作品。整部影片在给孩子看的低龄冒险故事之下,满是只有成年人才能体会到的源自生活的非凡想像力和创造力,核心记忆,个性小岛,抽象空间,造梦制片厂,潜意识监狱,遗忘深渊... 而一如既往的欢笑与感动更使之成功挤进皮克斯TOP之列。

    3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简直不得不佩服这把各种情绪拟人化的想象力,超乎想象的完美诠释!各种情节人物关系的转变,到成长后懂得的复合情感,简直连最后猫狗的头脑都描绘得太形象,那个曾经第一的Pixar终于回来了。

    36分钟前
    • É
    • 力荐

    愿我们都不用长大 每一座城堡都能永远存在

    37分钟前
    • 跳核桃!
    • 力荐

    身为专业人士,我只能说本片是一部很好的心理学科普作品。但问题恰恰在于,由于它太过拘泥于科学上的正确,其实已经没有给想象力留出太多余地。至于非专业人士普遍给出想象力天马行空这样的赞美,恰恰说明了科学发现之旅本身就是人世间最瑰丽的创造,而艺术需要做的,是比科学走得更远。

    42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皮克斯疲软数年后的爆发,很成功的作品。剧作的精妙之处在于天马行空的同时又有心理学的现实基础,奇妙并严谨地影像化了情感,个性,记忆以及认知。金句无数,越想越有意思。这才是皮克斯应有的水准。

    47分钟前
    • icebloom
    • 力荐

    不止是卖萌的画面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看完电影后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情绪,记忆,甚至梦境。BingBong消失的时候我哭得和Toy story3结尾时一样……

    50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这几年看的最悲伤的一个动画,皮克斯回归神作,#戛纳电影节#放映时掌声雷动,一开始最讨厌sadness,看到最后却最明白她,原声Bundle of Joy太好听了,bingbang那一幕让我和隔壁的美国妹子哭成狗,悲伤是觉得如果我脑里也有数个小岛,有些岛应该早已毁掉也不会再修复。结尾小彩蛋太棒。

    52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力荐

    不怕货比货,就怕片比片。皮克斯再一次证明了动画片是可以给所有年龄段看的。以为皮克斯被迪斯尼收购后,它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再也回不去了,看来这次我被狠狠的打了一记耳光。脑洞无限大,有创意有逻辑,有欢笑有温情,所有都拿捏的恰到好处,被这样的动画片感动到流泪,一点都不丢脸。👼🏻

    53分钟前
    • 光影迷失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