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 为了自由:美国黑人的故事

    为了自由:美国黑人的故事

    评分:
    0.0很差

    分类:综艺美国0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为了自由:美国黑人的故事 剧照 NO.1为了自由:美国黑人的故事 剧照 NO.2为了自由:美国黑人的故事 剧照 NO.3为了自由:美国黑人的故事 剧照 NO.4为了自由:美国黑人的故事 剧照 NO.5为了自由:美国黑人的故事 剧照 NO.6为了自由:美国黑人的故事 剧照 NO.16为了自由:美国黑人的故事 剧照 NO.17为了自由:美国黑人的故事 剧照 NO.18为了自由:美国黑人的故事 剧照 NO.19为了自由:美国黑人的故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长篇影评

     1 ) 网神

    互联网到底对人类意味着什么?历来人们就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互联网简直太棒了,我们的生活因此而精彩。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互联网太可怕了,它是孕育各种龌龊罪行的温床。Aasron Swartz说:互联网两者皆是,至于它会变成天堂还是地狱,这取决于我们怎么做。我们的选择决定了互联网的好坏。但无论我们做什么,互联网都会保持好坏混杂的特性,直到永远。

    Aaron Swartz被称为网络奇才,两三岁接触电脑,12岁就创建类似Wikepedia的网站,比后来被广为人知的wikipedia还要早五年。和其他天才一样,所谓的正规大学教育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哪怕是世界名校的斯坦佛。只读了一年,他就辍学开始了网络创业生涯。他协同创建的Reddit被Wired以过百万美元的高价收购,那年他才19岁。

    终其一生,Aaron Swartz都在履行他深信不疑的道德原则:信息共享,言论自由。他最敬仰的人是Tim Berners-Lee,互联网的发明人。Berners-Lee向全世界无偿开放了他多年的工作成果,这才有了今天的互联网。而Aaron Swartz从青少年时期起,就不懈地反抗网络审查,呼吁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自由。在他的帮助下诞生了今天人人熟知的RSS, 后来又与人一起创建了社会新闻网Reddit和Demand Progress, 专门针对网络审查展开斗争。他最有名的案例,一个是在2008年帮助Carl Malamud从美国法院行政办公室所属的PACER数据库下载了大约二百多万份联邦法庭的文件。这些文件本属于公众且并不受版权法保护,但Pacer却从中非法盈利,对每一页文件的下载收取8美分的费用,仅此一项,每年盈利高达一百多万美元。Aaron Swartz因此被FBI调查了两个月,最后无罪撤案。另一个有名的案例是作为反“禁止网络盗版法案“运动的生力军,在2012年的华盛顿“连接自由”集会上,发表了“我们如何终结‘禁止网络盗版法案’”的演讲。当这个法案被判不通过时,他说:“我们赢了,因为我们每个人成为了书写自己的故事的英雄。每个人都竭尽全力地挽救对我们如此重要的自由。”

    最有名的则是使他身陷囹圄的Jstor一案。2010年到2011年间,他利用MIT的IP地址,在几周内“非法”下载了Jstor上无数计的学术期刊文章。当时他是哈佛大学Safra Research Lab的研究员,可以无偿使用Jstor数据库,不需要非法下载的。他的这个举动只能被解释为直接叫板网络审查制度。而他用这么多Jstor文献要干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也许他想用这些文献来做数据分析,也许他想救济无法企及第一世界文献库的第三世界。无论他的目的是什么,为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我一直觉得有些人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比如耶稣,莫扎特,梵高,比如Aaron Swartz。Aaron Swartz的突然离世不让我惊讶,却让我觉得无比悲哀,不仅仅因为这个时代损失了一位天才,也不仅仅因为open source的阵营少了一员干将,而是因为,他的死折射出这世间的黑暗。如电影显示的,对Aaron Swartz的量刑有过重的嫌疑--他被判有包括通信欺诈,计算机欺诈,毁坏被保护计算机等在内的13项罪行,被判入狱时间高达35年,罚金100万美元。在Jstor撤销对Aaron的控诉后,美国政府仍坚持对后者实施重罚。到底他做了什么,让政府如此痛下杀手锏呢?就因为下载了无数计的学术文献?因为私自闯入MIT的property?因为违反了版权法?在Aaron Swartz的亲人、朋友和粉丝看来,这些都是狗屁不通的理由。他们认为根本原因是,Aaron 早已成为政府公权力的眼中钉,政府摆明了杀鸡给猴看。而他面临的选择是:认罪,入狱,保释后重新开始生活;或者,不认罪,上法庭,抗争到底。Aaron Swartz选择了后者。

    Aaron是否真的犯了所控罪行?这恐怕是个罗生门了。我对此案毫无研究,但不想轻易跟随影片导演的立场,也对影片选择性开放信息这一点感到不满足(比如,Aaron的最后两年到底是怎样一个状态?为什么连Berners-Lee这样大名鼎鼎且当时就在MIT工作的人物都救不了他?)。但如果我们选择相信Aaron Swartz,那么,这个世界配不上他。他不爱金钱名利,也不只想成为网络高手,他所想做的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整个社会的不合理。他不光是一个黑客,他更是一个青年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聪明不光在技术方面,更在他对人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悲悯,对社会控制有一种天生的憎恨和敌对。他的思维超越与他同时代的大多数人。然而统治者最不需要的就是象Aaron这样的自由人,后者因为看穿了前者的“御人术“,所以格外“危险。”木秀于林,风必摧之。Aaron Swartz为追求自由的人们上了十字架。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个世界对不起Aaron Swartz,但他绝对对得起这句话。

    这部电影比较独特的一点是,可以在网络上自由下载,没有版权问题。这是对Aaron swartz的致敬!

    后记:Aaron的朋友和合作者,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Laurence Lessig,在他去世后,发起了竞选筹款改革(Mayday Pac),旨在削弱大财阀对美国政治竞选的操控和影响。他成功地在2014年6月底之前募捐到了五百万美元,并由其他募捐者match到一千两百万美元。Mayday pac的目标是在2016年的竞选中将五位不支持竞选筹款改革的国会议员请出国会。在一个Ted talk上,Lessig说,他曾在一次 Ted talk后与当年仅15岁的Aaron Swartz有过一次谈话。Aaron问他:“您刚才讲到网络审查和管制的这些弊病,那您有没有什么实际的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呢?”Lessig有点尴尬地说:“没有。我是个学者,我只负责做研究,解决问题不关我的事儿。” Aaron接着问:“您是个学者,所以解决问题不关你的事儿。那,您作为一个公民,又该如何呢?”

    Lessig的Mayday pac是对Aaron当年这个问题的回答。Aaron Swartz如在天国有知,一定会觉得十分安慰吧。

     2 ) 耐人寻味的金句摘选(多图预警)

    看完《互联网之子》我可以说是被深深震撼到了。以前从未思考过版权原来还有这么黑暗的用法,版权不全是好的,也能成为垄断知识和信息的一种“正当手段”。难以想象,如果版权保护被滥用,互联网会成为一个怎么样的知识与信息的荒原,成为一个资本利益集团攫取更多利益的傀儡。

    RIP, Aaron Swartz.

    以下是个人觉得很有意思的或能引发思考的句子。

    ========分割线=====

    ========分割线=====

    ================分割线===========

    =================分割线=============

     3 ) 游击队开放访问宣言(Gue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

    美帝的那些废柴们,什么大财团啊,众议员啊,大总统啊,连一个《禁止网络盗版法案》都通不过,你看看我们,想关电驴关电驴,想抓快播抓快播,连字幕组都不放过,简直酷到没朋友,还能召开世界互联网大会,有钱就是任性!


    ——以下 Aaron Swartz的宣言,我想这才是信息革命的真谛——


    信息就是力量。但就像所有力量一样,有些人只想占为己有。世界上所有的科学和文化遗产,已在书籍和期刊上发布了数个世纪,正渐渐地被少数私有的公司数字化并上锁。想要阅读那些有着最著名研究成果的论文?你必须支付给如 Reed Elsevier 这样的出版商大把钱。

    有人努力去改变这种状况。开放访问运动 (Open Access Movement) 奋勇斗争,确保科学家们没有将他们的版权签署给别人,而是将他们的成果发布到网络上,允许任何人访问它们。但即便是最好的情况,他们的行为也只作用于未来发布的东西。之前的都将失去。

    这样的代价实在太高。强制学者付钱以阅读他们同行的成果?扫描整个图书馆却只允许 Google 的人阅读它们?提供科学文章给那些第一世界的精英大学,却不给身在南半球的儿童?这实在蛮横且无法接受。

    “我同意,”有些人就说了,“但是我们能做什么呢?那些公司握有版权,他们靠限制访问赚取大把的钱,而且这是完全合法的 - 我们没有办法阻止他们。”但有些事我们能做,这些事我们已经在做:我们可以反击。

    那些能够访问这些资源的人 - 学生,图书管理员,科学家 - 你们被赋予了特权。你们能享受到这知识的盛宴,而其他人却被排除在外。但是你们不必 - 事实上,从道义层面来说,你们不能 - 为保留自己保留这份特权。你们有义务和全世界分享它。而且你们已经在做了:和同行们交换密码,回应朋友们的下载请求。

    同时,那些被拒之门外的人们并没有袖手旁观。你们溜过洞穴,翻越围墙,解放那些被出版商封锁的信息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

    但所有这些行动都是在黑暗中进行,隐藏于地底。它们被称作偷窃或盗版,仿佛分享大量的知识精神上等同于抢劫一艘船只并谋杀其船员。但是分享绝非不道德的,它是一种道德使命。只有那些利欲熏心的人才会拒绝让朋友复制一份。

    大公司,当然,就是利欲熏心。使它们运转的法律要求使然 - 稍微出点事投资人就得叛乱。它们收买的政治家们支持它们,通过法案让它们拥有专属的权力决定谁可以复制。

    遵从不公正的法律不会带来公正。步入光明的时候到了,在公民不服从的伟大传统下,宣告我们对这种私人盗窃公共文化的反抗。

    我们要夺回信息,无论它们被存在何处,制作我们的副本并和全世界分享。我们要取到版权到期的东西并将它们归档,我们要买下秘密的资料库并将它们放到网上。我们要下载科学期刊并将它们上传到文件分享网络。我们要为游击队开放访问而战。

    只要全世界有足够多的我们,那就不仅是传达了一个反对知识私有化的强有力信号,我们还将让它成为过去。你愿意和我们一起吗?

    亚伦·斯沃茨 (Aaron Swartz)

    2008 年 7 月,意大利 Eremo

    Information is power. But like all power, there are those who want to keep it for themselves. The world's entire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heritage, published over centuries in books and journals, is increasingly being digitized and locked up by a handful of private corporations. Want to read the papers featuring the most famous results of the sciences? You'll need to send enormous amounts to
    publishers like Reed Elsevier.

    There are those struggling to change this. The Open Access Movement has fought valiantly to ensure that scientists do not sign their copyrights away but instead ensure their work is published on the Internet, under terms that allow anyone to access it. But even under the best scenarios, their work will only apply to things published in the future. Everything up until now will have been lost.

    That is too high a price to pay. Forcing academics to pay money to read the work of their colleagues? Scanning entire libraries but only allowing the folks at Google to read them? Providing scientific articles to those at elite universities in the First World, but not to children in the Global South? It's outrageous and unacceptable.

    "I agree," many say, "but what can we do? The companies hold the copyrights, they make enormous amounts of money by charging for access, and it's perfectly legal - there's nothing we can do to stop them." But there is something we can, something that's already being done: we can fight back.

    Those with access to these resources - students, librarians, scientists - you have been given a privilege. You get to feed at this banquet of knowledge while the rest of the world is locked out. But you need not - indeed, morally, you cannot - keep this privilege for yourselves. You have a duty to share it with the world. And you have: trading passwords with colleagues, filling download requests for friends.

    Meanwhile, those who have been locked out are not standing idly by. You have been sneaking through holes and climbing over fences, liberating the information locked up by the publishers and sharing them with your friends.

    But all of this action goes on in the dark, hidden underground. It's called stealing or piracy, as if sharing a wealth of knowledge were the moral equivalent of plundering a ship and murdering its crew. But sharing isn't immoral - it's a moral imperative. Only those blinded by greed would refuse to let a friend make a copy.

    Large corporations, of course, are blinded by greed. The laws under which they operate require it - their shareholders would revolt at anything less. And the politicians they have bought off back them, passing laws giving them the exclusive power to decide who can make copies.

    There is no justice in following unjust laws. It's time to come into the light and, in the grand tradition of civil disobedience, declare our opposition to this private theft of public culture.

    We need to take information, wherever it is stored, make our copies and share them with the world. We need to take stuff that's out of copyright and add it to the archive. We need to buy secret databases and put them on the Web. We need to download scientific journals and upload them to file sharing networks. We need
    to fight for Guerilla Open Access.

    With enough of us, around the world, we'll not just send a strong message opposing the privatization of knowledge - we'll make it a thing of the past.
    Will you join us?

    Aaron Swartz

    July 2008, Eremo, Italy

     4 ) 没看明白

           是我的智商不够还是我的大脑已经被彻底干净地修理过了,我很疑惑。
          很久以前,我的一个平时看上去特立独行的同伴告诉我说,他认为古时候当官的人一定要有灰色收入,如果没有灰色收入,人家为什么要去寻求那个职业,我一下 子就懵了,以前我对贪官什么的最反感了,但是这么一说似乎是的,在那样的位置上每天都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勾心斗角,对上要溜须拍马充孙子,对同级的官员还要小心提防使计量,弄不好被哪个追求公平正义又有领导能力的草民看不惯肯定会闹得鸡飞狗跳不得安宁。当官的容易吗?凭什么让人家承受那么大的压力还不准人家贪图财富呢?如果没有灰色收入,谁会去当官?
          那次之后我就开始变得糊涂了,我有点分不清对错,也不了解为什么要思考对错然后选择某一个位置站好,表明立场。也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我看了《1984》,然后整个世界都混乱了,谁知道对的是不是对的,错的是不是错的,谁又能解释“对”的概念和“错”的概念?谁能保证自己所掌握的价值观是非观不是在某种极具控制力的环境下酝酿出来的?我们所认为对的事情是不是正好由某些拥有强大权力的组织或是个人通过各种手段让我们确信的?我们认识的世界是不是完全脱离了它本来的样子?“我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我认为这个问题足以困扰一些人好一阵子,甚至是一辈子,所以人们不愿意面对这个问题。
          太多的褒奖,太多的支持,太多的同情,看这部片子的人应该有不少是因为看到评分不错就去看了,看之前就知道它不错,看之后就会说真的不错,然后给个五星,发表赞美的言论,然后花几个小时反思反思,甚至或许根本不留意自己在想什么,而去看别人想什么。好对自己的智商有个交代,不愿意承认自己其实还很懵(其实我就经常这样)。
           我没有身处那个环境所以我几乎有点无法理解,因为在我们这里的环境里,很多信息都是免费获取的,反而还有很多人为保护版权什么的去打官司呢。当然我们这里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浏览过美国人免费浏览的网页,更别提他们花钱浏览的了。我周围的人甚至可能对那些信息根本不感兴趣,他们不在乎不提高分数的知识,不理会对仕途没有影响的知识,甚至无力思考,也无力欣赏,因为在这边的世界里,互联网很多时候只是娱乐和购物的工具,而用它获取知识的人很少很少。由于这里的人们想要获取的信息都是那些背后有权势的人希望我们获取的,所以我们获取信息很容易,也很少有人会感到不公平。
         所以我看到这部纪录片时一直很无力,很困惑。“使世界变得更好“?如果你根本不知道怎样才算好的,就无法使世界变得更好,因为我无法判断对与错,所以我对这句话感到无力,无法产生共鸣。我知道我们有权利拥有知识,我们有权利得知那些藏在巨幕后面的东西,我们有权利打破不公平的东西。这部电影记录的东西绝对是不同凡响的,可是我不知道它能赋予我什么精神,因为我一直一直陷入混沌的矛盾中,那些知识的纂写着,发现者,那些艺术的创造者需要稿酬和版税,那些知识的传播者需要工资养家糊口,知识是可以共享的,那是在一个美好的世界里,而这个想法过分乐观了,因为真正不需要思考利益纠纷的知识共享在现在这个充斥着贪婪和唯利是图的世界里是不太可能的。
          亚伦,你要我们选择怎么利用这个网络环境,我羡慕你拥有自己坚定的立场和美好的向往。而你所向往的那份美好对现在这个世界是不开放的,因为只有这里的人拥有足够的觉悟和美好的品德时这才可能得以实现,可是现在,我能读到的只有困惑和惋惜。
         

     5 ) 观后感

    政治、新技术和哲学的议题,五星。

    看前半部觉得天才大概就是兼具这种程度的聪明与完美的逻辑和表达,能提出清楚的诉求并且迅速找到问题的最佳解法。SOPA那段真是很燃。

    看后半部一直在哭。你是否在做着真正重要的事并尝试着让这世界变得更好呢?我会回答没有,但我活着。Aaron是个真正的革命者,而这世界永远失去了他。作为一个庸者,我从来寄希望于"clever people to fix the world",可是他们之中顶尖的一个却因为(旧)世界的压力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时候,我怎么能不感到悲伤惋惜呢。

    艾伦说过,互联网永远有两面,争论哪一面更优越是没有意义的,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更倾向于哪方。
    到现在为止,我们仍未知道他是否已经被打败,这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6 ) Aaron Swartz 语录

    摘录:

    在长大的过程中,我才慢慢发现,我身边的所有事,别人跟我说的所有事,那些所谓本来如此,注定如此的事,它们其实没有非得如此,事情是可以改变的。更重要的是,有些事既然错了,那就该做出改变。 我对学校十分失望,我觉得老师们根本不懂自己所讲的是什么,他们居高临下,管这管那;作业就像是种把戏,就好像知识一种强制所有学生一起庸庸碌碌的手段。于是我就开始去阅读那些关于教育史和这套教育体系演变的书籍。然后你就能发现,如果要真正学到东西,那就不能机械重复老师所教的,这有点儿使得我渐渐学会了质疑。我质疑我所上的学校,我质疑简历这所学校的这个社会,我质疑学校教人们追求的那套事理,我质疑建立起这整个体系的政府。 我总是深入思考,我希望别人也能想远一点。我为理想而工作,并从别人身上学习,我不喜欢拒人于外。我是个完美主义者,但我不会要求出版界也精益求精。除了教育和娱乐以外,我不会浪费时间在那些不会有影响的事情上。我试着和每个人都友好相处,但我讨厌人们不认真对待我。我不记恨他人,因为这于创造无益。但我从自身经历中学习,我想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我深深地觉得,光安生于当下这世界是不够的,那样子只是别人给什么你就照收,大人们说什么你就照做,你照着父母说的去做,照着社会说的去做。我觉得你应该总持有质疑,我觉得从科学的角度看,你所学的一切都只是暂时性的,任何所学都有改口、驳斥、质疑的余地。我觉得这情况对社会也适用。当我意识到社会上有着我能尽份力去解决的真正严重的、基础性的问题时,我没法去遗忘它、回避它。

     7 ) 高墙下,人们在低吼 To Aaron Swarts

    昨天将近12点到家,把这部《互联网之子》看完已经接近三点了。我想这应该是我2016年度看到的第二好的纪录片,第一待定。 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在这世界上,如何活出他自己,如何成就他自己的自由? Aaron Swarts ( 1986.11.8-2013.1.11 )给了我们最好的一个注解。

    你现在能为这个世界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如果你没有在做这件事情,是什么阻止你?——亚伦·斯沃茨
    计算机语言对于 亚伦 来说就是魔法,他能创造很多很多东西。他关心那些在公共领域的资源是否真正开放给公众。他不停地提问,不停地质疑,思考学习,做出改变。在这里年龄不重要,身份不重要,他积极地参与其中。
    他很早就参与网络标准的制订,并在14岁就参与创造RSS 1.0规格。
    14岁,斯沃兹开始参与知识共享(Creaive Commons)的技术团队,投身技术自由事业。
    2008年,22岁,他以一己之力“解放”了20%的美国法律。由于发现在人们在互联网公共领域并没有像法律上声称的那么绝对的公正。人们仍旧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才能够获得为了赢取合法的权利所需的资料。而这些资料的总额价值上亿。他参与了抵制这种不合理规定的运动,并且用自己的代码知识将这些文件全部下载下来全部开放给公众。
    2010-2012,他还创立了一个名为Demand Progress的群体,用他的技术嗅觉、金钱和热情去参与公共政策的斗争。他参与了并且很大程度领导了抗议“禁止网络盗版法案”(SOPA)的活动并且获得胜利。这个群体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朝闻道夕死,可已”。 人类的一个基本设定就是有限的,对应着是知识的无限,宇宙的无限。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人和物之间的距离,从我们人类出生开始,从宇宙开始就已经被设定了。一个人无论如何都无法全然体会另外一个人的感受;一个人无论如何都无法全知全能;一个人无论如何也只能看到在Ta的生长环境下所看见的事物,拥有ta所能够拥有观点。 是的,我们生而孤独,并且害怕死亡。为了避免死亡,有些人囤积食物,囤积金钱,渴望权力。在他们理所能及的地方收敛任何他们所能够收集的,筑起高墙。仿佛这一切似乎就能够解救自我。然后把其他人类,其他和人类同等的生物隔离在高墙之外,甚至连养育他们的土地一同。这可能是我们藏在我们身上每个人的脆弱与匮乏—也是我们人性恶的一面。在那些老旧的时代,人和人之间的围墙内的疆界变得如此小。人们是如此地脆弱,匮乏到相互欺骗,恐吓甚至屠杀。那些隔绝的信息,那些我们所能看见的局限的真相。我们都某种程度地活在自我的枷锁里。 这种人的基本的设定,残酷无情。“天若有情天亦老”。 有天我在朋友圈发了个玩笑故事: 1.有一天 一个人太无聊,就做了个机器人A. 2.他玩腻了之后又做了机器人E和A一起玩。 3.当他看厌了A和E的交互方式之后觉得程序太简单。于是加入了机器人S。 4.他让S诱导A和E去获得了定义和区分0和1并且记录下来的能力。 5.还有给予了它们自我复制的能力。 6.于是,就有了无数的 01011010。终于可以不那么无聊了。他想。 A是Adam,E是Eva,S是(snake 诱惑他们去吃智慧树果实的蛇)0 1是最基本的二进制既对与错。没错,这就说的就是《圣经》里伊甸园的故事。 我们所能作的更多的自由就是超越自身的枷锁,将自己所能触及的有限全部链接起来。因为人是脆弱的,人是孤独的,人会死亡,人生没有意义。所以,人才会试图超越这种设定,用各种方式去超越这种局限。在每个人所能够够到的最远的地方去超越。所以,会有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在那试图超越自身的瞬间,我们看到了永恒的可能性,也是最真的美。这种主题在任何时代,任何瞬间都在发生。 更快,更高,更强,更远,更美。我们一次次地臣服在这宇宙的设定中,并且试图超越这一切。奥林匹克,《物种起源》,各种科学技术,极限运动,开拓新大陆,新空间,进入太空,发现引力波。我们全方面地从各个层面去试图超越这一切。在这个关系里,生发出一种东西叫做“爱”。我们遵从与我们的命运,并且遵从与我们要试图超越命运的命运。在这能量的流动中,我们与爱,与宇宙共同链接。 New balance 《致匠心》李宗盛 这是最喜欢的New balance的广告。每次看都会热泪盈眶。 “人不能孤独地活着,之所以有作品是为了沟通。透过作品去告诉人家心里的想法,眼中看世界的样子,所在意的,所珍惜的……” ——————————————————————————————————————————— 在人类因脆弱而建立的隔绝一切的高墙面前,人类从来不曾放弃。人们低吼着。 推荐书目及电影: 《乡村教师》-刘慈欣 《三体》—刘慈欣 《火星救援》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黑客帝国》 ——————————————————————————————————————————— 写在最后:出生在互联网的时代的我,真的惊异于信息的便捷,有那么多资源和知识变得更容被接触到。 大学时代的自己,从豆瓣上一直关注城市笔记人老师,到和大家一起跟他学习建筑和人的关系,建筑和场地、环境的关系。毕业以后,受简里里影响一步步走上心理学的路,在网易公开课上获得的世界名校的课程,让我能够非常容易地获得非常高质量的教育。 从网易公开课我获取大学里没有学到过的学科的知识。我把网易公开课的可汗学院推荐给弟弟妹妹,帮助他们在老师上课之余还能够充分地利用时间来控制自己的节奏来学习。在帮我了解创业,了解一个新的行业和学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还有诸如荔枝FM和喜马拉雅FM。 我想如果要说的上自由,我想教育的自由,知识的自由绝对是世界自由的一大基础。我想互联网是实现这个的一大途径。如今我仍看到很多人仍旧需要支付高昂的学费来获取一些教育资源,有些甚至远不如我在网络上发现的资源时候,我想做些什么。

     8 ) 刚看完,想到了新获投资的某网站和HK占中

    知道每天有多少人在论坛和qq群里求学术文章吗?我想至少理工科的,都知道深挖文献的重要性吧,多多少少都曾遇到过求文献的事吧。

    但有个叫丁香Y的网站居然以所谓的“文献分享”为基础建立了医生社区,各种学术文章和基金开题信息被用于换取它的虚拟币和聚集人气,然后。。。腾讯高估值投资入股。

    面对知识遗产几十美金看一篇的困惑,多数人都会气愤过吧,但真正有勇气挑战的只有这个Aaron。放到我们国家,所谓的技术大牛居然能把它变成迈向成功的秘密武器。

    能够引起这么大的震动,因为Aaron已经不只是技术大牛了,而是新生代的政Z领袖,所以旧势力肯定想要扑灭他。联想到了近期尚未平息的HK占中,能够产生青年领袖的地方,才是有希望的地方,很可惜我们的下一代还得生长在这种窒息的气氛当中。

     短评

    @cxiaoji:"看完了The Internet's Own Boy。追溯Aaron Swartz在创立RSS、CC、Reddit、促进文献开放和抗议SOPA中的足迹。本可在硅谷发财的科技天才献身政治理想,推动信息开放、反垄断、反审查,揭露体制黑暗最后被体制掐死的悲壮人生。"

    8分钟前
    • 细胞膜
    • 还行

    哎,天才的陨落。他让我想起一句话,「事实上,唯一有意义去做的事,就是努力提高全人类的智慧,为更高层次的集体文明而努力一生,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12分钟前
    • Ying
    • 推荐

    回头看看 SOPA已经在国内扎根——上面命令 大站必须有自己审查部门 VP级别人员负责 任何不妥言论直接到人 自我阉割这方面我们发明创造一直领先世界

    13分钟前
    • 刘二
    • 力荐

    一个在互联网长大的理想主义青年,最终被现实打得一败涂地。希望能成为捍卫正义的超级英雄,却发现很多事都无能为力。确实让人遗憾,尤其是这样的天才少年。这种事更像是两个世界的对战,新与旧,自由与控制,分享与利益,可配合海盗湾的纪录片。本片的魅力还关于他的变化,由小胖变帅哥

    1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大多数人生活在系统里面并不觉得有太大问题,最大限度利用系统为自己谋利是他们一生的追求。而有一些敏感而聪明的人,总是一眼看穿合理背后的虚妄,稳固当中的脆弱,他们遍布各个领域。“改变世界”,是天赋更是本能。既然决定这么做,那他们的悲剧就注定是壮烈且不可避免的。

    19分钟前
    • ID03280163
    • 力荐

    Aaron Swatz就是一个盗火的普罗米修斯,这个世界亏欠了他。这几年美国的结构性问题越来越明显,差不多到了真正改变的时候了。

    22分钟前
    • leoglory
    • 力荐

    难过的是世上少了一位先驱者,更绝望的是此刻本国版sopa已经扎根,作为几亿的普通民众我们正被网站自我阉割中,而这版本的sopa根本无法用抗争来改变。

    26分钟前
    • 力荐

    受访者中我并没有看到一个真正于他并肩战斗的人

    28分钟前
    • 卡帕
    • 推荐

    I saw the best minds of my generation destroyed by murder.

    31分钟前
    • 袁长庚
    • 力荐

    看完对这位陌生的同事有了更多的了解。他的人生充满惊叹号,最后却是一个省略号。只觉的某种意义上,他呵护着互联网世界的火种。

    33分钟前
    • 咖啡屋的鼠标
    • 力荐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35分钟前
    • freeyoung
    • 力荐

    看短片有句话说的特别好“也真的羡慕美国社会,有丑恶和强权,正义的声音却可以被听到”。

    37分钟前
    • 不喝大白梨了
    • 力荐

    电影可以分为下面几个个部分:1.天才亚伦——我们仍在享受着亚伦创造的东西;2.亚伦涉嫌违法,我也是因为下载论文这件事才认识亚伦的;3.亚伦发起反对恶法的运动,最终成功了;但亚伦因为以身试法而栽在另一个恶法上。最后为亚伦、为射手、为人人影视默哀。

    38分钟前
    • limbo
    • 推荐

    5星表达对Aaron的感谢。果然每个超级英雄都有个容易动摇的女朋友!(lois除外)单亲妈妈泡到Aaron这样的少年天才其实也没什么,但是你作为他的女人,又是行业媒体人员,你的智商怎么可以这么低?还说投降是因为要保护自己电脑里面的机密。拜托你男人是顶级黑客,藏你那点小破机密不是分分钟的事?

    41分钟前
    • 小是小非
    • 力荐

    全人类的损失。

    43分钟前
    • eighthday
    • 力荐

    非常非常棒的一个故事。影片主角Aaron经常问自己和别人的一个问题是,此刻,我是不是正在做最重要的事情,假如还不是的话,我到底是在做什么?

    47分钟前
    • Tony Yet
    • 力荐

    全片可在此观看(不翻墙):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QzMDE5NzEy.html暂无字幕

    48分钟前
    • Klavier Cat
    • 力荐

    Aaron Swatz ,一个秉承维基精神的互联网天才,却因为进入学术数据库下载学术论文而陷入了官司,而且,官方为了杀鸡儆猴,坚持要判他重罪,终于,他们逼死了他。版权与利益,分享与继承,这些概念的边界是在不断扩展中的,Aaron Swatz不过是其中的一位推动者,却不幸成了受难者。

    53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这是我看过的纪录片中人物采访做的最出色的,有内容,有深度,观点性极强,每一段都让人想鼓掌。剪辑也超牛,把素材都用活了,把主人公短暂却传奇的一生再现了。天才少年Aaron Swartz的自杀是这个社会的悲剧,他的抗争却真的改变了这个世界。也真的羡慕美国社会,有丑恶和强权,正义的声音却可以被听到

    54分钟前
    • Dude
    • 力荐

    为钱的成为商业天才,不为钱的只能成为英雄。他曾给予这世界太多,人们懂得的却太迟。(作为同龄人,在他还活着时就受益RSS颇多,却直到他去世才听说他的名字。很惭愧多活了这些年,但愿以余生坚持CC协议开放原创内容,尽可能把更多东西分享到互联网上)

    58分钟前
    • 子东文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