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凯文怎么了

    凯文怎么了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英国2011

    主演:蒂尔达·斯文顿,约翰·C·赖利,埃兹拉·米勒,阿什莉·格拉西莫维奇,希芳·法隆,Joseph Melendez,Leslie Lyles,Lauren Fox,Suzette Gunn 

    导演:琳恩·拉姆塞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魅影缝匠国语

    • 更新HD

      猫猫逃走了

    • 更新HD

      最爽的一天国语

    • 更新HD

      众神与将军

    • 更新HD

      末路爱侣

    • 更新HD

      已成往事

    • 更新HD

      夜半惊心

     剧照

    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2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3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4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5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6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6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7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8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9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伊娃(蒂尔达·斯文顿 Tilda Swinton 饰)是一名梦想周游世界的职业女性,但突如其来的婚姻和意外的怀孕使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名家庭主妇。可是,她的牺牲换来的却只有失望。从小凯文(Jasper Newell 饰)就不是个令人省心的孩子,无休止的哭闹,对母亲的关怀无动于衷,对于这样一个孩子,伊娃难免有些自暴自弃。很快,一个小女儿的诞生打破了僵局,遗憾的是,小姑娘天生失语,这悲惨经历更是让伊娃将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了她的身上。  成年后的凯文(埃兹拉·米勒 Ezra Miller 饰)与母亲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倒是和父亲颇为亲近,他爱好射箭,父亲便送了一副弓箭给他,没想到,正是这副弓箭带给了这个家庭以及整个社会一次破灭性的打击。凯文到底怎么了?谁也无法回答,就连凯文自己,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也只能沉默以对。

     长篇影评

     1 ) 凯文的恋母情结©

    为什么?这也许是许多观众在看完《我们需要谈谈凯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2011)后想要问的问题。这也是电影的女主人公Eva(Tilda Swinton)一直想要寻找的答案。电影的展开将Eva的现实生活和她的回忆交叉在了一起。 她曾有颗自由的灵魂,从事的是旅行作家之类的工作,有个爱她的丈夫,过着典型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然而儿子Kevin的降生,将她的生活全部打乱。他是个古怪的孩子,似乎是上天派来折磨她的小魔头。还在襁褓中的他,便知道如何区别对待父母,以获得最大的关注。不仅如此,他不断地以两面派的作风,在父亲和外人面前装出一个正常孩子的烂漫,而在母亲面前以挑衅的姿态,故意做出一系列让Eva窝火的事。

    Eva的丈夫Franklin (John C. Reilly) 尽管一幅慈父模样,但他似乎从未认真地把Eva的忧虑当回事。对于Kevin的举动,他说的最多的一句便是,“他只是个孩子!”然而,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在他十六岁那年,Kevin突然做出了件让所有人都难以置信的事,而被关入了监狱。对于Kevin闯的祸,Eva始终没搞明白他选择犯罪的真正动机所在。然而她却必须承担其子犯罪的后果,她不仅因Kevin的所作所为而失去了家庭和事业,也因此成了镇上众多受害人家属所唾弃的人。

    电影改编自Lionel Shriver 2003年的同名小说。Eva和Kevin之间的母子关系也是电影所围绕的主题之一。作为一个母亲,Eva不可谓不称职。她花了大量的时间来陪伴、教育、照顾Kevin。她为儿子的古怪忧心忡忡,也为儿子的冷漠焦心恼火,更为儿子偶尔表现出的亲热而开怀释然。然而Kevin对她的态度却总是不冷不热加冷嘲热讽。和对待父亲不同,Kevin一直以抵抗挑战着母亲容忍的底线。然而,电影的结尾告诉我们,Kevin对待双亲的真正态度并非如其表面所呈现出态度所一致。事实上,有社交心理障碍的他对周围大多数的人一直都是冷漠不关心的,这其中也包括对他的父亲和妹妹Celia (Ashley Gerasimovich)。他所关心的是他自己如何被关注,以及被谁关注。他在父亲以及医师等外人面前装出懂事得样子,恰恰是要让这些人对他的关注最小化。 相反,Kevin自小到大用他的哭闹声、撒了一墙的墨汁、突然射向厨房窗户的冷箭、甚至最后的屠杀来将控制Eva对他的关注。

    可见,在Kevin那看似无可理喻的举止背后隐藏了一股强烈的恋母情结。纵观整部电影,Kevin无时无刻刺探着Eva的个人空间,并每每在Eva找到其他精神寄托的时候开始表现出一股由嫉妒形成的毁坏欲。记得有一幕,Eva精心为自己的房间贴上了自己珍藏的地图,并对Kevin解释说,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带有个人印记的房间。而随后,Kevin便在那房间的墙上喷上了属于自己的墨迹。此外,他还肆无忌惮地在Eva面前自慰。将病毒程序刻在一张写有“I Love You”的光碟上,从而使得Eva丢失了她保存在电脑里所有的写作。至于Celia的降临人世,Kevin也没有表现出一个哥哥的喜悦。相反,他更多地表现出了一种失落感,他为这个女孩分享了其母亲对他注意力而感到愤愤不平。因此,从小到大他总是有意无意地欺负Celia,并对她指手画脚,直到最后将她连同自己的父亲一起射杀。

    恋母情结的具体表现方式有很多种。而Kevin对Eva的依恋并非以“爱”的形式出现。相反,他采取了一种近似于对母亲精神虐待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快感。换而言之,Kevin的恋母情结带有某种虐恋的成分。而他所采取的种种极端手段的目的就是要让Eva无法摆脱他的存在。因为他相信,社会对于一个优等生的关注远远不如对一个杀人狂魔来的多。因此即使他的身体被关在了监狱里,人们也会无时无刻地提醒Eva,她作为一个杀人犯母亲的身份。可以说,性格障碍的Kevin正是希望通过施虐和自虐的两种方式,来达到让母亲Eva无时无刻生活在他的阴影之下的目的。

     2 ) 相由影生——杀死知更鸟是谁的罪过?

        有些事情没有做好准备最好永远不要去做,比方说瑜伽前不做准备运动,没有想清楚就生孩子,等等。这些事有个共同点,做的时候不慎考虑,做完以后后患无穷。我因为瑜伽课扭伤脖子后一个月没再上课,再次返回课堂,却得知一个令人震惊的死讯,班上一个年轻妈妈自杀了,产后忧郁。有人说:“当生活失望,让孩子出场”,可我以为对有些人来讲恰好相反,如果不能想清楚为什么要孩子、不能做好因为孩子没有自己时间的准备、不能解决生育代价和个人追求的严重冲突,那么真的应该慎重决定是否要迎接孩子来你的世界。如这位年轻妈妈,产后忧郁多半还是无法承受孩子带来的生命之重,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对生活的无所适从,这样的结局虽然令人唏嘘,但相比另一种选择——因自己的无望对孩子充满怨言和漠视,将孩子培养成一颗毒草,这位母亲倒是显现出一种牺牲小我的伟大,这是我在看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后明白的一个真实却残酷的道理。
       影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讲述的是一名梦想周游世界的职业女性Eva(Tilda Swinton 饰),突如其来的婚姻和意外的怀孕使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名家庭主妇。面对这个准备之外的孩子 Kevin(Ezra Miller 饰),Eva并不显得期待,她没有其他准妈妈们怀孕的兴奋劲,孩子出生后,面对怀中的Kevin也多半是面无表情的呆坐,甚至在哄大哭的孩子时,她竟然把婴儿车推到工地边,让电钻声盖过哭声来寻求解脱。在整个抚养Kevin的过程中,几乎看不到Eva作为人母的喜悦,母子间常呈现出无话可说的状态。而 Kevin好像就是Eva所有怨恨和冷漠浇灌下成长的毒草,他叛逆、撒谎、恶作剧、两面派、早熟、冷漠、邪恶。没有人理解Kevin为什么要射杀学校的女同学甚至自己的父亲和妹妹,面对这样的儿子,Eva每次探监都会问他“why?”可是与其问Kevin究竟怎么了,不如深究下Eva究竟对Kevin做了什么。Kevin的脸,映照着Eva的脸;Kevin的恶,彰显着Eva的恶;Kevin的罪,实在的,该由Eva来承担。冷暴力式的家庭教育是对一个孩子最恐怖的毁灭。Kevin的罪,是Eva一步一步造成的,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父母的任何行为都将在他们身上刻上烙印。
       谈到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不得不聊聊最近看的一本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芬奇先生是一名律师,坚持替黑人辩护而导致家庭遭到残暴的攻击,有一次他给孩子买了鸟枪,然后说,鹣鸟你们可以尽情打,但是记住不能杀死任何一只知更鸟,因为它们不破会庄稼,不做任何一件坏事,只是用它们的心唱歌给我们听。芬奇先生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以自己的绅士品格与博大爱心身体力行,向孩子们展现了伟大人格和善良本质的真谛。记得影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中,Kevin的父亲也送了一把弓箭给自己的儿子,讽刺的是Kevin最终却是用这把弓箭犯下了校园暴行并杀死父亲和妹妹的。芬奇先生的一双儿女虽然拥有鸟枪,却知道杀死知更鸟是一种罪过,而Kevin是用弓箭教训了养而不教、生而不爱的父母。
       我有一个朋友,最近在办理手续准备飞美国读书,我很不能理解她如何能丢下年幼的孩子和整个家庭,毅然决然地出走他国,于是试图劝她三思,可她告诉我说,生下孩子已经是她人生犯下的一个大错,她不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一错再错。面对这样的答案我一时失语,看着在她一旁不远处静坐看书的小男孩,我喃喃自语:“杀死知更鸟究竟是谁的罪过?”那孩子抬头瞥了我一下,双眼的冷漠比腊月刺骨的寒风还要凛冽。

     3 ) 红——琳恩·拉姆塞的“叙事实验”

    文/璐璐

    没什么思路,写的比较随意。

    为本片寻找一个合适的论点似乎是困难的,尤其像我这种不怎么会从剧作角度分析的人。事实上,这部电影实在讲了一个太简单的故事,一位梦想周游世界的成年女性伊娃遭受丧夫丧子之痛,从悲痛中走出不久又意外怀孕,于是她不得不放弃梦想做一个家庭主妇,而偏偏诞生下的孩子凯文是一个十分让人不省心的主儿,他和全世界作对,更和自己作对,这个家庭的成员关系十分紧张,成年后的凯文看似温和许多,实则变本加厉最后由于自己的过激行为进了监狱。故事到此结束。

    不过我真的太想写一写这部电影了,一个原因是导演是我很喜欢的琳恩·拉姆塞,还有一个原因是凯文这个孩子能引起我很多共鸣吧,自闭倾向,社交障碍,可能带着一种变态的恋母情结,他的结局更像是他自己的愿望,进入监狱,折磨着自己也折磨着母亲。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像是进阶版的我。还是英国导演能把成长的伤痛怕的这么真实。

    Kevin

    一般来说,红色是生命的颜色,是充满活力的颜色,而本片却反其道而行之,本片刚开场的红色是积极向上的红,这时候它代表着年轻女性对世界的向往,而越往后,随着她梦想的破灭,母子关系的越来越恶劣,红色逐渐代表着随意、无常,进而到情绪的大起大落,最终成为焦虑、躁动、外露和带有攻击性的武器,它时刻存在于画面中。

    或是泼洒一片

    或是安静地待在不起眼的地方

    大到一个桌板、一面墙

    小到一个气球、一支笔

    总之充斥全片。虽然它没有参与叙事,但它时刻提醒我们,这是人物的情绪预示符号。其实是可以和配乐起到相同的作用的,也是推动情节的一个重要元素。

    使用色彩这个元素的想法,非常具备实验精神,这也是导演琳恩·拉姆塞的拍片特点。在当今的世界影坛,她算特点突出的女导演之一,而相比于凌厉果敢的凯瑟琳·毕格罗,她的风格和细腻的凯莉·雷查德和安德里亚·阿诺德较为相似,不仅是主题的相似(都喜欢以情感创伤等为题),还有手法的相似。

    雷查德善于堆积很小的情绪点从而做到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温蒂和露茜

    阿诺德则对视听语言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掌握力,尤其是单场环境元素的抓取和利用

    做爱过程中不停闪烁的主光源,时而剪辑进一场里的小动作

    本片的导演琳恩·拉姆塞,十分擅长利用各种环境细节对电影的主角内心进行外化,焦虑、惶恐、恐惧,她之前的《捕鼠者》和《默文·卡拉》都是如此,外化孩子的内心,外化自我封闭女孩的内心。而入围去年戛纳主竞赛的《你从未在此》更是将这一风格升级,直接把配乐单独作为叙事的一层,配乐就是主角的内心世界,反映他的情绪波动,他杀人、逃脱、思虑,每一个动作都有特定的鼓点节奏和张弛感的配去描写。某种程度上,拉姆塞是雷查德和阿诺德的结合。

    你从未在此

    说到视听手段,本片的剪辑也是颇为亮眼的。整体上,两条线平行推进,一条讲原因,一条讲结果,时间一前一后,每段的内容也相互照应,最后汇聚在一起。不过导演在过程中使用了顺叙、倒叙和插叙等手法,只举一例,母亲刚出公司,被一个陌生女人莫名其妙地揍了一拳,插叙出现,紧接着的片段是悲剧的发生,这个揍她的女人被凯文射杀。她无能为力,只能默默忍受。悲剧的突然出现给观众带来一种错乱感,所以我们也能体验到角色的混乱状态,无助和无奈。剪辑也在制造迷离、眩晕的效果,比如把浸入水池中的脸剪辑在一起,好似分不开实则分的很开的母子,永远不能和解,再比如大量的使用交叉剪辑+诡异的音效+略微晃动的镜头,时刻提醒着荧屏外的我们,这里的人物已经到达了情绪崩溃的边缘,绝望感挥散不去。

    红×1
    红×2
    红×3

    其实色彩也可以看做一种对比,红色本就是暖色调里视觉冲击力较为强烈的一种,而本片的基调是压抑悲伤的,情感内核也是冰冷的,用暖去撞击冷,极具对比效果,有时还能制造间离,我们可以看到,本片的红色不仅出现在周遭的事物上,还会出现在人物身上。

    Kevin

    在经过对剧情的基本了解后,我们熟悉的冰冷人物会时而套上温暖的外衣,他们某种程度上被“陌生化”了。写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琳恩·拉姆塞对间离效果好像也有自己的私人趣味在,比如在《你从未在此》里,画面是杀手行凶的录像,而背景乐是Rosie&theOriginals的Angel Baby,不仅是愉悦、优雅的氛围,连歌词都直白的在说“我爱你,你是个天使”,放在这里就是,这个杀手是天使,优雅的行凶。这和杀手的身份是两个极端。这种略带戏谑口吻的方法在她的其他作品里也有出现,总是会有一两处,配乐和人物的身份、所处的困境几乎没有放在一起的可能,但一旦出现,总会让人眼(耳)前一亮,这类奇妙的化学反应实为妙笔。当然,这也和导演有着很好的音乐品味不无关系。至少,她每次都能做到,用拥有最简单旋律的英文老歌去营造让人意想不到的氛围。

    在第64届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片单里,有之后被不少影迷奉为神作的金棕榈影片《生命之树》,达内兄弟的现实主义杰作《单车少年》,戛纳宠儿阿基的新作《勒阿弗尔》,还有阿莫多瓦、锡兰、拉斯冯提尔、波尼洛、NWR等等实力颇强的大师名导同台竞技。或许《凯文怎么了》在这些影片里算不起眼的一部,但它终归是不同的。再看这部电影,发现它是可以更好的,导演琳恩·拉姆塞是很有上升空间的,果然在去年第70届戛纳电影节拿到了编剧大奖,也是对她能力的一种肯定,这是一位非常值得关注的导演。

     4 ) 夏娃与该隐

    《凯文怎么了》这部电影表面上的主题很明显:人性中的极恶是天性使然,还是养育所致?至少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科技和文明阶段,对这个问题的任何真正严肃的讨论都不可能明确给出二选一的选择。这部电影当然也不可能给观众一个答案。所以看完电影,有人认为母亲缺乏关爱导致了儿子的恶行,也有人认为母亲是儿子最大的受害者,更有人认为两种情况都成立。

    我想本片的导演其实对此也有自己的判断。在电影开始不久后的几个镜头中,母子俩在洗脸和靠近正在玩闹的丈夫/父亲和女儿/妹妹时,视角和面部特写被有意剪接在了一起,我一度以为这是一部讲述精神分裂的片子,以为母亲和儿子是同一个人,直到母亲去探视儿子才明白女主角确实有个儿子。我想这组镜头说明导演应该是想暗示母子两人在某种意义上极其相似。从电影选角上,也能看出母亲和青春期的儿子长得很像,而仿佛是要突出这一点似的,父亲简直与儿子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另外,除了最后一场以外,所有探视场景的镜头中,母子总是隔着一张桌子相对无言,但姿态却像在照镜子一样彼此对照。还有两个细节,儿子咬掉指甲后把它们在桌上排成一行,母亲吃到煎蛋里的碎蛋壳后把蛋壳也在桌上排成一行,显然也是在强调这对母子的相似之处。不过,看到最后我也不敢对导演强调这对母子相似性的原因妄加揣测,因为母亲和儿子显然有一个巨大的不同:她没有表现出对他人的任何恶意,甚至对她最有理由去恨的人也不例外。我只能猜测,导演可能是想表示母亲同时承担着儿子的恶行的原因和后果,这种母子间的联系是复杂而微妙的。

    而在我看来,它的另一个主题也很有意思:人类的爱为何如此荒谬?对这个问题,电影是这样呈现的:作为母亲的女主角在并不期待要孩子时怀孕了,而这孩子生下来之后她也没有对他产生母爱,儿子似乎总在和她作对,她也无法亲近儿子,母子之间的紧张关系从儿子出生后一直持续到青春期。这期间,儿子的早慧和对母亲的恶意都显露得淋漓尽致——但只在母亲面前。不过,电影中母子之间冲突最激烈的时期却是在儿子六岁到八岁期间,似乎象征着母子紧张关系的音乐《十面埋伏》只在那一阶段出现过,母亲唯一一次打儿子也是在这个时期——长大后的儿子将挨打称之为“你对我做过的最诚实的事情”。在这之后,母子之间却再也没有出现过直接的冲突,哪怕儿子做的事越来越过分,相比之下婴幼儿时期的哭闹抗拒简直不值一提(顺便说一下,连环杀人狂童年期三大表现中的尿床和虐待动物这两条本片都有呈现,不知道为什么中产夫妻始终不带儿子去看心理医生)。

    也许是因为母亲又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非常乖巧可爱,母亲从一开始就很爱她,所以她整体上更懂得如何当母亲了?又也许是儿子已经当面说破“你习惯我了但你并不爱我”,所以母亲的心理压力已经不那么大了?总之,行为变本加厉的儿子再也没有激怒过母亲。母亲会惶恐,会害怕,会警惕儿子接近小女儿;但她也会原谅儿子的病毒光盘害得自己电脑坏掉——因为光盘是她从儿子房间偷出来的,为了知道里面的内容才用自己的电脑读取,算是偷窥儿子隐私的“罪有应得”。对于儿子之后的各种行为,她甚至不敢当面问儿子一句“是不是你干的?”更别提对他发怒了。

    而在儿子的极恶表演散场之后,母亲不仅坚持探视儿子,还在自己独居的房子里的某个房间刷上了深蓝色的墙漆。我当时就想,这不是她儿子房间的颜色吗。果然到临近片尾时有个交代,母亲把儿子的旧衣服全都洗好熨平收进那个房间的柜子里,那个房间布置得跟儿子原来的房间一模一样。她已经准备好了儿子的房间,只等若干年后他回到这个家。最后的探视中,母亲给儿子的拥抱也无声地说出了一句:我爱你。原著中更是通过母亲的自白点明了她相信自己爱着儿子。

    人类的爱真能如此荒谬吗?作为母亲,不爱婴幼儿时期的儿子,反而爱上了青春期的坏事做尽的儿子?这不是那种虐着虐着就爱上了的关系,而是“无论活着还是死去,我都置身地狱,你的罪行令我们永不分离”的关系。在拥有怨恨儿子的一切正当理由之后,这位母亲却做到了自己从前怎么努力都做不到的事:爱自己的儿子。如果只用她现在除了儿子已经一无所有,不得不爱他这种理由去解释,也太肤浅了。她完全可以恨他,恨也能给她提供活下去的能量,恨更是他们从前关系的自然延伸。可是爱就是这么荒谬,在已经没有必要去假装爱儿子的时候,这位母亲却又对他产生了真实的母爱。

    我猜测这对母子的名字Eva和Kevin是在映射Eve和Cain,圣经中的那对母子。圣经中提到过夏娃对该隐的罪是什么态度吗?似乎没有。可以知道的是夏娃在该隐遭放逐之后应该是再也没见过他的。伊娃却在等凯文回家。我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母爱,但是也许,有这种爱的世界是一个更值得生活的地方吧。

     5 ) 不談,在

    當你在談論一個事物的時候,你把它生拉硬拽到你的面前,然後又把它推到無限遠。

    影片的故事簡介,甚至影片的名字,都給人一種自然的聯想,這部關於凱文的電影會圍繞凱文來旋轉。這種想法很自然:面對一個少年殺手,想去刨根究底挖掘原因是正常反應,畢竟我們都不能免俗地生活在一個有著“少年不該出殺手”的思維定式的現代社會。比較起一部雞零狗碎的圍繞兇手母親的生活片,一部深刻剖析各個側面的紀錄片似乎更適合擔當起重現真相和警示公眾的責任。
    可惜,幸好,這電影基於一本小說,而小說,都是編的。
    所以這是一部“雞零狗碎的圍繞兇手母親的生活片”,而貌似我們也可以放鬆心情,換個視角來虛擬地介入她的生活。
    看完電影的人應該會同意,這部電影視角的確和紀錄片不一樣,但觀眾卻遠無法達到心情放鬆。整個電影的色調是如此的明亮,而基調卻是如此的黑暗,輕鬆施加給觀眾無處遁逃的折磨,讓人好像豔陽下炭火上的烤肉,上面烘完下面烤,輾轉反復,最後像滑入食道一樣墮入深淵。
    這部電影好像主要在講母子,畢竟全家截至目前就他們兩個活著。但如果說這部片子就是在講母子仿佛又不是那麼準確,一來電影完全是圍繞凱文母親展開,包括了大量的凱文入獄后她繼續被折磨的痛苦時光,二來貌似這部電影里的一切從凱文出生開始過後就沒有什麽發展,一切都在某種靜止中徐緩地步向終結。當然,不要忘了影片的標題:”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We”是複數,而且肯定不會是指Kevin和母親兩個人,否則句子會是”We need to talk about you, Kevin”。所以,“誰是’We’”至少首先需要明確,而答案也很明顯——看電影的“我們”嘛。
    當然,我們想如何去談論凱文都是我們的事,但如果順著電影的脈絡去遊走的話,似乎很難找到切入點和突破口。如同那明豔的陽光,電影里從頭到尾一如既往的照人,沒有絲毫變化,凱文的表現從出生起幾乎就是邪惡的化身,一尊魔鬼的雕像,那些無論是“戀母”還是“反社會人格”的各種分析,都像是隨手扔向它的塑料乾坤圈,而它紋絲不動照單全收,看似套住了它,卻拖不動它,它依然在那兒,碰得每一個迎面而上的人頭破血流。
    回想起來,有意思的是,整個電影里母子兩人關係閃光的時候,恰恰是母親沒有去試圖“談論”凱文的時候:一是母親在給病中的凱文念書,二是母親在談論高爾夫球場上的胖子。而在其它她要和凱文談談的時候,凱文又邪惡盡顯。
    這樣看來,是否“談論凱文”本身會不會是癥結所在?
    在某種程度上,母親一直都在“談論”凱文,從一開始,她就是在面對凱文,他是需要被對待的一個事物,需要被處理的一段關係,她在提醒自己這個生命是她的兒子,同時提醒自己與之相關的義務和責任,她在用力經營這個事情,從表現上看,她相當認真,卻最終遭遇徹底的失敗。
    位置,決定一切。
    實事求是地說,母親對凱文所擁有的義務感和責任感可能遠大於愛,但這點無可指責。這部電影可能沒有溫情,卻溢滿人性。一個墮入平庸的冒險家,面對棘手卻沒有方法逃離的困境時,如果還能教科書式母愛爆棚,那她只可能是聖母。一個人需要有足夠的智慧和坦率才能承認母愛並不像乳汁,一當生為人母於是就自然分泌,這兒還先不論平胸餓死孩子一說。
    從所謂的操作層面來看,母親對凱文的教育可以說是照顧的完美典範,由於愛幾乎被磨干耗盡,當然也就談不上溺愛一說,然而照顧的細心和耐心都無可挑剔,唯一的打罵是失控和意外的雙重作用,如果她的身份不是母親而是保姆,估計可以申請得獎,但是結果卻是凱文從桀驁不馴最終走向絕對邪惡。
    如果將最後的結果歸咎于愛的缺失,如前所說,本身談不上公平,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更談不上正確。因為如果根據這個邏輯,那麼任何一個管理不善的孤兒院都會量產變態殺人狂,而任何父母僅僅因為工作忙碌或者心不在焉就必然被自己孩子所殺死。這明顯荒謬而不符合現實。
    退一步說,如果愛是人性“天然”的一部份,那麼看不出來有任何理由憤怒和憎恨不是。如果愛僅僅因為“天然”就被一種錯誤的觀念所鼓吹為“有利”,那麼同樣“天然”的憤怒和憎恨又有什麽理由被壓制呢?影片從頭至尾,母親都被凱文玩弄于掌中,面對純粹的惡也幾乎無限度地妥協,唯一的一次爆發給凱文留下個手臂上的傷疤,卻被凱文以讚賞的語氣說“那是你唯一真實的一次”。
    和愛一樣,憤怒和憎恨在母子間也是缺失,結果是母子共同的迷失,迷失于兩個極端。凱文迷失在絕對的自我,在可以觸及的範圍內挑戰一切現有的價值和觀念,而母親迷失于自我的徹底喪失,一切順著社會規定的行式繼續書寫行尸一般的篇章,最後由凱文這個叛逆者用最極端的方式來撕裂既有的形式,逃離被送進軍隊強行體制化和社會化的安排,成就他的成人儀式,打破這個環。
    那是否將位置拉近,不再談論,愛恨交織,事情就會不一樣呢?電影沒有給出任何保證,也沒有人能給出肯定的答案。下一代永遠都是獨立的未知,與其面對,不如相遇,與其刻意,不如隨心,把剩下的一切交給上帝,交給緣分,交給時間,就像電影末尾,曾經他那麼確定的,現在卻不清楚了,母子相擁,都還在。

     6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

    凯文是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未成年的孩子,即使他天生就反社会,也只能对他进行“教育”,只有在十八岁的时候才能将他确诊。因为人们不愿意相信有“无法社会化”这回事儿。
    这样的人没有道德感和羞耻感,更感受不到爱。但他们机智、幽默,能轻易取得别人的信任,却因为感受不到责任,无法长期维持友好关系。
    所有的所谓“教育”实际上都预设了教育对象是愿意被社会化,或者承认现存的维持社会结构的情感关系的人。但反社会的人对构成社会基本结构就不承认,或者无法承认,他人的存在只是被自己利用的筹码,成年以后大多会成为犯罪头子、无耻政客或变态杀人狂(可参看criminal mind中的大量案例)。
    凯文因为家庭,或者说母亲的关系,在未成年的时候就做出了大量的极端行为。但我们自始至终也不知道凯文在学校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对孩子来说,学校有时候甚至比家庭更重要。因此,很难说电影是在反思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也把所谓的体制化的教育看得太重要了。很多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在十岁之前就虐杀动物,甚至自己的兄弟姐妹。这难道确是学校或父母教育的影响吗。
    孩子和母亲其实就像两种不明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你无法获知两种人接触到一起会发生什么:同样是凯文的母亲,可能换做其他的孩子,因为自己缺少母爱就会对别人奉献更多的爱,成为社会工作者之类的人。
    但凯文和自己的母亲都相信,凯文身体中的某种所谓的恶,肯定有一部分是来源于母亲,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中,不管是先天的基因,还是后天教育都占据绝对的中心。但这个中心位置,在女性主义者看来是社会的标准化给予的,是男性订立的标准,她们会说,如果从一开始就由男人负责带孩子,女人在外赚钱,社会规则和评价体系就是女人建立的,也就对女人有利。你不能因为女人生的孩子,母爱强大、温顺就把女人当做工具来使用,当孩子发生问题就把教育责任推倒女人身上。同样,当我们在谈论好事与坏事,善与恶的时候,是在社会的某种规范性和标准化的范围之内谈论它,就是说,如果某种行为偏离了“正常”的规范就会被定义为病态、反常和恶。但善和恶本身并不与狭义的现代社会的框架对等。所以会有人在遭遇极端善恶的情况下诉诸宗教。
    但在电影中,凯文的母亲拒绝了传教士带来的宗教的庇护,仍然用个人力量和母性进行抗争。电影放弃了对社会教育、家庭和宗教的探讨,仅仅关注凯文的母亲,但却用这些东西给了这个世界设置了一个灰暗的背景,在一个灰暗的世界,一位母亲几乎失去了一切,她还能做些什么?
    母性是这个世界的源泉,生发自源头的这个世界本身并没有善和恶之分。即便有强大的恶存在,我们也没有权利嗔怪这个源头。但她却仍能一次次的用最本能的、或强大或微弱力量捍卫自己和世间这一切。

    --------------------------------------------------------------
    针对楚门童鞋的质疑做一下补充。

    我不太同意凯文只是自闭倾向,试问仅仅是自闭或其他心理障碍的少年怎么可能杀死自己的父亲和妹妹,很明显感受不到他人的爱。
    母亲为了躲避孩子的哭声到工地上,相比凯文的哭声,工地的喧闹反而是一种清净,由此可见这个孩子有多闹人,这是婴儿时期的表现,儿童时期诸多的表现,光从他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根本就无法解释,只能说他有反社会的倾向。但反社会行为本身是动态和发展的过程,不能根据某个标准定义说他是或不是,但凯文有这方面心理障碍是毋庸置疑的。
    这个设置实际上将电影的讨论范围扩大到家庭、社会教育和善恶之外。但在这之外导演又有没有设置其他更大范围的价值观,比如宗教或者虚无主义之类的,所以只能将焦点集中在母亲个人身上。

    http://en.wikipedia.org/wiki/We_Need_to_Talk_About_Kevin
    这里边对凯文的讨论也肯定了凯文的反社会倾向。
    Kevin's behavior throughout the book closely resembles that of a sociopath, although reference to this condition is sparse and left mostly up to the reader's imagination. He displays little to no affection or moral responsibility towards his family or community, and commonly distances himself from people to avoid attachment. Kevin seems to regard virtually everyone with contempt and hatred

     短评

    可用于宣传计划生育

    4分钟前
    • Connie
    • 还行

    出色的心理惊悚片,破碎的时间线犹如一个巨大的红色漩涡,将观众卷入最后的血色悲剧中。诡异的插曲和配乐与影片基调形成强烈反差却更显绝望压抑,摄影和音效剪辑也是亮点,很喜欢最后草坪上那场戏。斯温顿非常出色,将这个极其普通的母亲角色诠释得精彩纷呈。小男孩也很惊艳啊。

    8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推荐

    三星半。回来路上想起那个“专家教你如何报仇”的相册:当你有个儿子,你不好好教他。你就害了你全家。Tilda Swinton一贯好极,Ezra Miller还不错,Miller最后一场戏尤其好。Jonny Greenwood的配乐还不错,但也没惊艳么。

    11分钟前
    • 苗儿
    • 推荐

    不到惊悚,悬疑很足。电影四处弥漫着让人紧张的、象征意义浓重的血红色:番茄、红漆、血液。Tilda Swinton虽然不再年轻,可表演却比以前更加出彩,真是用生命在演戏。三个阶段小男主均有不俗表现,观影时不自觉想到了《孤儿》/《浮生幻世》,自制字幕:http://bit.ly/ukeJf4

    1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我们知道了凯文怎么了,可不知道凯文为什么这个样子.

    16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Tilda Swinton的表演总是那么震撼人心,每当她出现在一部电影里,你总是想说那是她一个人的独角戏!影片镜头异常细腻,始终弥漫着迷幻的氛围,跨越几十年再现了一个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悲剧。平行剪辑的现实部分悬疑味道浓重,直到最后和回忆重合的那一刻,一个伟大的女性,失败的母亲活了!★★★★

    1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这片子的演员、剧情、叙事、摄影都太妖了。拍得避重就轻、似是而非,也没有给你解答,这就是编剧在偷懒!中产阶级家教+反社会恋母各打50大板。(从哪儿找了这么个大腮帮小朋友演Ezra小时候的啊,笑死我了。

    21分钟前
    • Rebel Scum
    • 推荐

    真搡心。本以为是从相反角度展开叙述的《大象》补遗篇,谁知却是个《约书亚》的升级版。这片子还没有像某些群众认为的那样神奇到必须动用上帝魔鬼啊、天意报应因果轮回啊来解释。只想说:孩子这东西,若不是真心爱他,不要生;没有做好准备,不要生。另外几段十面埋伏的琵琶声让人很出戏。

    26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孩子不傻,你给他多少,都会还回来的。

    31分钟前
    • 龙三
    • 力荐

    影片讲述了错位的爱的表达。爱的方式很重要,也许你觉得付出了,就应该得到回应,但如果方式是错误的,对方也许根本没能感受到这份爱,爱便是徒劳,甚至导致无法挽回的悲剧。蒂尔达贡献了层次丰富的表演,影片的剪辑凌厉,影响寓意到位。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声效的处理非常有味道,补充和放大了画外空间。

    33分钟前
    • Yimeng BAI
    • 力荐

    孩子是最敏感的,大人的伪装一眼就会被识破。小男孩很爱他的母亲。他从小到大的一切叛逆都是希望她能多爱他一些。如果女主角之前能充分准备好身为人母的觉悟,如果小男孩能不那么洞悉他母亲的心理,能少点渴望她的爱,也许悲剧也就不会发生。总结,爱就是互相折磨。

    38分钟前
    • madeline719
    • 力荐

    《大象》九年后戛纳又见问题少年。残留的番茄,霓虹中缠绵,溢出的果酱,箭头的血痕,处处是惊心的红。不安的手指特写,妹妹失去眼球,凯文大嚼荔枝,镜头虚焦与非线性叙事,诡异的配乐,迷离而压抑。当然还有蒂尔达斯文顿一对怅然的瞳,天生的心理惊悚胚子。

    4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很多细节能体现kevin变态的来源,不光是由于他出生时母亲未做好准备而导致的消极主因,儿子还遗传了他妈强硬而刻薄的性格;再加上多年来两人之间扭曲的爱,一系列事件导致了最后的爆发。

    43分钟前
    • 野人生活
    • 力荐

    要是几年前我一定认为孩子有问题全都赖父母,但现在我倾向认为有些反社会人格就是天生的,是两性繁殖产生的无数变异中的一种。要是只因为父母没有打心眼里爱孩子(没施暴没虐待),孩子就变杀人魔的话,中国大地上还不得遍布杀人魔啊。另,本片的视听语言果然有其独特的风格。

    44分钟前
    • 溯夜
    • 推荐

    这到底前世作了多少孽才生出这么个极品儿子……

    47分钟前
    • A L E X
    • 推荐

    三线叙述18年。。生子是女人人生中最大悬疑!少年极美,妇人极苦。

    50分钟前
    • 于是
    • 推荐

    不是所有的母亲都适合成为母亲。穿插剪辑增加了叙事的层次与背后观点的隐藏度,极富回味。

    54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结尾妈妈问儿子why?其实在过程中已经给出了答案。两条相对平行的故事线,一条是悲剧的成因,另一条则是悲剧的影响。基本就是蒂尔达·斯文顿的个人秀,故事并不复杂,只是处理得太粗暴,各种倒胃口的特写和随意的音乐,传达给观众非常不安的情绪,未必差,只是会觉得很不舒服。

    5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Tilda Swinton也没做错什么,所以凯文到底怎么了,有人天生是恶魔吗?三个阶段儿子的演员都有点过头。

    1小时前
    • zitsunari
    • 还行

    很多人都在说此片表达了错误的爱的方式会导致孩子变态。可能小说是那么写的,但电影一点都没看出来。整部电影里这孩子就一天生的彻头彻尾的反社会者、一小畜生啊!!电影告诉我们:叫你不避孕,自己活该了吧。Tilda的独脚戏,奥斯卡没提名估计是影片质量不佳的关系,但是铁娘子更烂好伐!

    1小时前
    • Miss桃樂絲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