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欧美剧 心灵猎人 第一季

    心灵猎人 第一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欧美剧美国2017

    主演:乔纳森·格罗夫  霍特·麦克卡兰尼  安娜·托芙  汉娜·格罗斯  桑尼·瓦利森蒂  斯泰西·罗卡  乔·塔特尔  科特·史密斯  阿尔伯特·琼斯  劳伦·格莱齐尔  迈克尔·瑟沃瑞斯  当·诺伍德  朱恩·卡里尔  卡梅隆·布莱   

    导演:大卫·芬奇  安德鲁·道格拉斯  阿斯弗·卡帕迪尔  托比亚斯·林道赫姆   

    猜你喜欢

    • 更新第02集

      博尼法斯修女探案集第三季

    • 更新第08集

      尝试第四季

    • 权力的游戏第三季/权利的游戏

    • 完结

      绝命毒师第一季

    • 第9集

      绝望的谎言

    • 第4集

      熊家餐馆 第三季

    • 第05集

      权欲第二章 第四季

     剧照

    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1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2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3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4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5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6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16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17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18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19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该剧根据1996年前FBI探员约翰·道格拉斯(JohnDouglas)和马克·欧夏克(Mark Olshaker)的著作《心理神探:美国联邦调查局系列犯罪破案揭秘》(MindHunter: Inside the FBI's Elite Serial Crime Unit)改编。退休后的道格拉斯深入研究犯罪心理学,美剧《汉尼拔》(Hannibal)和《犯罪心理》(CriminalMinds)中的角色刻画也参考了书中的很多案例。

     长篇影评

     1 ) 连环杀手 Edmund Kemper

    Netflix的《Mindhunter》是根据前FBI探员 John E. Douglas 和Mark Olshaker所著的“Mind Hunter: Inside the FBI's Elite Serial Crime Unit”而改编的。剧集和书本在情节上略有不同。但是剧中和书里着重讲到犯人Edmund Kemper。他是Douglas在事业初期所采访的第一个连环杀手。年轻的Douglas彼时在FBI的行为科学部任职。当时困惑他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罪犯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 whether criminals are born or made)。 通过和Ed的对话,Douglas对此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Douglas称Ed为他所见过最聪明的犯人,对暴力犯罪有很深刻的见解。

    Edmund Emil Kemper III



    暗黑的童年
    Ed 全名 Edmund Emil Kemper III,1948年12月18日出生在加利福尼亚州。Ed出生时体重6公斤,4岁时候就比同龄人高一个头。他远比同年龄的人聪明,智商高达145。

    父亲Kemper II 是二战退伍老兵,曾参与原子弹试验。他对妻子,Ed的母亲Clarnell,的评价是“和与Clarnell共同生活相比,二战时期的那些自杀任务和战后的原子弹试验根本算不了什么。” 父母常年不合,经常吵架,最终在Ed9岁时离婚。

    Ed从小就表现出反社会行为和精神障碍症状,比如虐待动物。他曾经活埋过一只猫;猫咪死亡之后,Ed把它挖出来肢解,并把猫头砍下,那时他才10岁;继而欺骗家里人而编造关于猫的谎言,他曾为此而沾沾自喜。过了3年,他把家里的另一只猫杀了,原因是他觉得这只猫更喜欢他妹妹。Ed把猫肢解后,把残肢放在壁橱里,直到最后被他妈妈发现。Ed把妹妹玩偶的手脚脑袋都拧下来,来排练他的宗教仪式。有一次他妹妹取笑他,为什么不去吻自己的老师。Ed说,“如果我要吻她,我将不得不在吻之前就杀死她。”二年级的时候,他曾经把父亲的刺刀别在腰间,偷偷溜出自己家,潜入老师家后院,趴在窗台上偷窥老师。他最喜欢的玩游戏是“毒气室”和“电椅”。他让妹妹把自己绑在椅子上,挣扎着倒在地上,假装自己在毒气室或者电椅上慢慢死去。不过,他的确有两次死里逃生的经历:一次是妹妹把他推向急驶的列车,另一次是妹妹把他推入深水区,Ed差点因此而溺毙。

    疯子样的母亲
    Ed和父亲的关系较亲密。但是父母离婚后,Ed只能跟随母亲Clarnell生活。Clarnell是个神经质并有很强控制欲的酒鬼。 Ed和母亲关系非常恶劣,Clarnell经常鄙夷羞辱谩骂 他,Ed则形容她是一个“病态狂怒的女人”。因为Ed体形比同龄人高大许多(15岁时候身高已经1.93米),Calnell讥讽他是个怪物。 Clarnell还把Ed赶到地下室去睡觉,并锁上门。原因是她认为Ed可能会强暴他的妹妹们。然而 小Ed却在惊恐中渡过许多不眠之夜。她经常对Ed说,看到Ed就想起Ed的父亲,没有女人会喜欢Ed的。后来有人推测,Ed母亲可能患有边界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第一次杀人
    14岁那年,Ed离家出走去找他在洛杉矶的父亲。他父亲此时已经再婚。在和父亲生活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之后,他被送去爷爷奶奶家。Ed不喜欢和老人住在一起,一个原因是住处在远离城市的农村,Ed感到非常的寂寞与孤独。第二个原因是依旧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因为奶奶和他母亲一样,都是有强烈占有欲支配欲的女人。这使得Ed把对母亲的仇恨投射到他奶奶身上。

    1964年8月27日,在一次与奶奶的争吵之后,他拿出猎枪打死了自己的奶奶。同日,Ed枪杀了买东西刚刚回家毫不知情的爷爷。事后他和警察说,“只是想体会下杀死奶奶的感觉”,“不想让爷爷知道自己的老婆已经死了”。当时的Ed只有15岁。

    精神病医院
    之后Ed被法院的精神病医师诊断为“妄想型精神分裂症”(paranoid schizophrenia),被关入精神病医院治疗。不过,当地加州青少年惩戒所的精神病学家和社工们则强烈反对这个诊断。他们提呈的报告称,Ed“没有妄想,没有幻觉,没有思维混乱,IQ高达136.” 在重新进行诊断后,Ed还是被投入精神病医院监禁并接受治疗。在狱中他是模范犯人,被培养成精神病医生的助手,来监管对狱友的精神状态的测试。他曾经为发展一份评估精神状态的量表(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做出过一定的贡献。

    正因为有此类经历,Ed能够深入了解精神测试的方法和原理;当他因为各种原因被要求测试精神状态的时候,他能够用这些知识来得到自己想要的测试结果。与精神病医师共同工作的另一个负面效应是,Ed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性侵罪犯,从他们口中了解到很多东西:比如,为了毁灭证据,性侵之后必须杀死被害人。

    出狱之后
    1969年12月18日,Ed被假释出狱。这天正好是他的生日。

    出狱之后的他不得不再次和母亲居住在一起。这时候,Ed母亲Clarnell的第三次婚姻刚刚破裂。

    1972年11月,Ed的青少年犯罪记录被永久销毁了。因为在出狱之后的例行随访中,他的精神病医生认定Ed已经完全康复,他把Ed称为“a very well adjusted young man who had initiative, intelligence and who was free of any psychiatric illnesses”。


    连环杀人
    Ed再次杀人始于1972年。从1972年5月到1973年4月的11个月里,他杀害了5名女大学生,一名高中女生,Ed的母亲Clarnell, 和Clarnell的一位好友(手段残忍,过程血腥,按下不表)。1973年4月20日,在杀害并肢解母亲及其朋友的当天,Ed向警察自首。

    审判
    1973年5月7日,Ed被控八项一级谋杀罪。Ed在交代案情时表现出清晰的条理和思路,所以他的律师只有一个选择:以精神障碍为缘由进行辩护。Ed在狱中曾经2次企图自杀,都被救回。

    1973年10月23日审判开始,3位法庭指定的精神病学家一致认为Ed在法律上是神智健全的正常人。在11月1日的自我辩护中,Ed站在6男6女组成的陪审团面前讲演,试图说服陪审团:他在行凶当时是神智不清的,行凶理由都是些头脑混乱的人才会想得出的。

    1973年11月8日,陪审团宣布Ed是神智清晰的健全人,必须为自己的罪行负责,所有罪名成立。Ed当即对主审法官说要求死刑,而且是"Death by torture."(折磨致死)。但是鉴于当时美国最高法院刚刚修改了关于死刑的法律,Ed的8个罪名分别被判处7年至终身监禁。至此,Ed开始在California Medical Facility服刑并接受医学观察。

    当年出庭受审


    狱中服刑
    Ed在狱中表现良好,被誉为模范标兵。于是他被要求负责制定时间表,安排其他犯人进行精神病学检查。他还为盲人录制各种有声读物。据洛杉矶时报报道,至1987年,Ed已经录制完成5000小时的有声书,他的名字印刷于其中数百本有声资料的封面。

    Ed还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访谈会,包括1982年参与录制纪录片《美国杀手》,1984年的纪录片《无明确动机的谋杀者》。对他的访谈有助于人们了解暴力犯罪连环杀人的本质和杀手的心路历程。Ed自己认为,司法当局通过对他的访谈防止了相当一部分与他类似的边缘人走向杀手的可能。在纪录片《无明确动机的谋杀者》的最后一部分里,Ed告诫说:有那么一些人正在观看此片的,我是指想杀人但还没有付诸于行动,内心充满愤怒,却对于是否杀人还摇摆不定。他们需要和其他人进行交流,信任彼此并坐下好好交谈。谈谈自己的想法不是犯罪,有想法也不是犯罪。但是做这些事那就不仅仅是犯罪,而且是相当可怕的事儿:一旦恶魔开始接管你的灵魂,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退出,而且很难停下。“

    《Mindhunter》剧照


    Douglas眼中的Ed
    Ed是Douglas所访谈的第一个连环杀人犯。初见Ed, Douglas就觉得他是个庞然大物:Ed一定能够不费吹灰之力的打倒他和他的同伴。没交流多久,Douglas就认定Ed远比他们聪明。囚犯档案显示,Ed的智商是145. 他曾经花了好长时间坐在那里思考自己的人生与犯罪经过,然后打开话匣子与这两位FBI探员侃侃而谈。他的态度不亢不卑从容镇定,语气轻柔,叙事有条有理。事实上,Douglas发现一旦Ed开始讲自己的事情,他和搭档基本插不上什么话。有几次讲到他和母亲同住同时还得接受精神病治疗,Ed这才冒出点哭音。

    Douglas认为家庭不和,父爱缺失,母亲强势,导致Ed的悲惨童年。而童年时候的Ed感受不到任何关爱是造成Ed之后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Ed告诉Douglas,他被母亲关在地下室造成了自身退缩冷漠的个性,地下室其实和牢笼没有什么区别,甚至他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依旧会被母亲赶入这又黑又脏的地下室。然后他的敌意与仇恨便在这黑暗中滋长蔓延。

    Ed曾经好几次在夜晚拿着榔头,蹑手蹑脚的潜入母亲的房间,幻想着杀死这个妇人,却一直没有下手。直到他杀死第六个人之后,Ed才真正的下定决心去做这件事。

    可是,Douglas发现Ed的母亲Clarnell在同事和学生当中很受欢迎。她当时是大学里的一个秘书。周围的人都形容Clarnell是个敏感细致周到的人,你若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她倾诉。但是在母亲眼里,Ed是个怪物。Clarnell常对Ed说所有的人都比他好,他配不上任何的女大学生。在这样言语的持续攻击下,Ed终于下定决心,用他的方法来完成母亲的这个期望:1972年5月,Ed开车兜风时搭讪上了2名女大学生,先杀再奸后肢解。

    Douglas写道,Ed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来说明罪犯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Ed有惊人的心理素质。有一次Ed的车和前车追尾,这时候他的后备厢里还藏有2具尸体。赶来的警察后来回忆说,Ed彬彬有礼,他只是开了张警告单(warnning)就让Ed走了。Ed叙述此事时面无表情冷静的说道,如果那位警官想搜查他的后备厢的话,他会把那警察给当场干掉。还有一次,他开车经过一所大学时被一位校警拦住。当时车上有两具尸体,二位女生都是被枪击致死的。Ed用毛毯把她们裹了起来,只露出颈部及头部。Ed平静而略带尴尬的对那位校警说,这两女生喝醉了,我现在送她们回家。还有一次有惊无险的经历:Ed让一位母亲和她十几岁的孩子搭自己的车,在驶离女子家门的时候,通过后视镜Ed发现女子的丈夫正在记录他的车牌号码。Ed旋即终止自己的绑架杀人计划,把这对母子送到她们要去的目的地。

    Ed相当的聪明。他曾经在监狱里监管过犯人的精神病学测试。他知道很多稀奇古怪的专业词语。在Douglas面前,Ed能够用内行人的眼光来分析自己的行为。Ed谈到,有位漂亮姑娘站在路边。 他把车停下,一边看表一边问姑娘去哪儿。这给姑娘一种暗示:她是在和一个非常忙的人在对话,姑娘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决定,是不是上车。

    通过几年的接触,Douglas不得不承认他有点喜欢Ed。他认为Ed是个友善,开放,敏感,幽默的人。

    狱中


    放弃假释
    Ed的第一次假释听证会安排在1979年,假释请求被拒绝了。此后接连3年的假释要求都被驳回。在1985,1988,1991,1994,1997,2002,2007,2012年的听证会上,Ed放弃了假释的申请,他告诉假释审查委员会他已经不再适合融入当前的社会了。2016年2月,检察官Scott Currey对媒体说,Ed相信没有人会同意他假释,他很高兴将在监狱终老一生;Ed还说,他没有兴趣参加2017年的假释听证会。

    2017年,Edmund Emil Kemper III 正好68岁。

    (此文原创,所有信息采编自维基百科和 John E. Douglas 和Mark Olshaker所著的“Mind Hunter: Inside the FBI's Elite Serial Crime Unit”)

     2 ) 为了这部新剧,我特意买了Netflix的会员

    我最喜欢的导演就是大卫·芬奇,他不是一个高产的导演,想等到一部他的新作很难,上一部《消失的爱人》已经是三年前了。

    为了第一时间看到新剧《心灵猎人》,我特意去某宝买了Netflix的会员,用SS翻墙观看,被检测出proxy,各种折腾之后,最后终于看到了前两集的官方在线。

    一直觉得大卫·芬奇是世界上最变态的导演,能够吸引他的故事,都会让人不安。他的电影里,也没有让人省心的结局,都会揭露让人恐惧的真相。

    他的导演作品里,只有一部异类,那就是1997年的《心理游戏》,这是一部最不大卫·芬奇的电影,芬奇也一直觉得当年拍这片子是一个错误。但CC收录了这部与众不同的电影,它的剧本是类型片写作的教科书,编剧始终在牵着观众的鼻子走。

    从编剧的角度来看这片子,它很优秀,它把好莱坞惊悚片的各种类型片桥段展示了一遍,套着一个故弄玄虚的游戏噱头,有着一个严肃正经的主题。剧本的伏笔被分成好几个,你甚至注意不到,它们就像游戏的通关密匙,照应时的反转就显得很聪明,把荒诞的故事讲的像真的一样,你可以学学这个。

    乍看之下,它的套路好像跟《七宗罪》一样,但再看一眼,就会发现两者完全不同,后者是变态杀手设计了一个大局,让警察一步步的成为他的棋子,反派始终占据着主动权,即使他被警察抓住,也是他在计划好的时间点上自首。而《心理游戏》那样的剧本实际上没有第三幕,它只有一个超长的尾声,这让大卫·芬奇一直耿耿于怀。

    所有人都知道,《七宗罪》里布拉德·皮特最后在杀手快递来的盒子里看到了什么,故事还能更变态一点吗?

    这里不剧透大卫·导演那些导演作品的变态结尾,反正是酸爽的让人难以置信,《消失的爱人》上映的时候,就有人说伴侣一起看完了片子会想分手。

     现在只要一看到大卫·芬奇的名字,就想知道他又有什么腹黑的兴趣点了。

    2013年,大卫·芬奇接拍了美剧,跟Netflix合作了如今大名鼎鼎的《纸牌屋》,就是这套原创剧集让网飞成了可以对抗HBO的金字招牌。

    当年芬奇只导演了两集,而新剧《心灵猎人》里,他直接导演了4集,差不多是两部电影的时长,可见他这部剧的偏爱。

    提到了大卫·芬奇,还有两点不得不提,一个就是他标志性的导演风格,还有一个就是他对连环杀手题材的迷恋,《十二宫》就算是他的巅峰之作。

    《心灵猎人》在某种程度上,会让人联想到《十二宫》,片中都出现了美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变态杀人案,都是用大量的对话在主导剧情,这和传统的侦探剧很不一样。

    特别是《心灵猎人》里,整部剧基本上都是密集的对白组成,第一季10集里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杀人案被展开,并不是用情节推动故事,重点是主角的人物成长,出现的罪案只是对人物成长起辅助性的推动作用。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普通观众可能并不会太喜欢这部话痨剧。

    这部剧改编自1996年,前FBI探员约翰·道格拉斯和马克·欧厦克的著作《心灵猎人:美国联邦调查局系列犯罪侦破揭秘》。关于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在很多影视剧作品看到过,可能也对片中出现的连环杀手或者变态杀人狂的心理侧写并不陌生,比如常年热播的美剧《犯罪心理》。

    片中乔纳森·格罗夫饰演的探员霍登·福特,他的人物原型就是约翰·道格拉斯。他被称为现代的美国福尔摩斯,也是《汉尼拔》系列三部曲里杰克·克劳福德的人物原型。

    不过新剧的故事背景是1977年左右,那时候的FBI面对变态杀手的时候,还没有所谓的侧写师,也没有连环杀手这样的词,那时候还叫序列杀手或者连续杀手,而这部剧讲的就是FBI当年还在黑暗中摸索的日子。

    剧集的三个主角属于一个不被FBI重视的行为科学部门,他们从行为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犯罪案件,帮助警察破案。

    这部剧有很多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与探讨,对变态杀手的研究又引入了很多心理学的内容,现在但凡这类与心理侧写有关的影视剧,都会牵扯到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成长背景和童年经历决定了一个孩子会长成什么样的成年人。

    而侧写有点反向推理的感觉,根据罪犯的行为方式推断他的心理状态,从而分析出他的职业、性格和成长等相关的东西。

    片中的探员在这一季里,还是在摸索中前行,靠直觉来判断自己前进的方式,从社会学的角度入手,还处于犯罪心理学的初级阶段,所以剧中出现了很多案件在刺激着我们的主角,让他不断凭直觉找到新的研究方向。

    看着主角不顾各方的压力和不解,不断探索,朝着正常的方向前进,这样的故事套路其实很熟悉,比如美剧《性爱大师》,讲1960年代那群人类性行为探索者的故事,他们当时的科学研究更加的惊世骇俗;或者《金赛性学教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阿尔弗雷德·金赛在1939年发表《金赛性学报告》,他研究了当时惊世骇俗的同性恋。

    到了《心灵猎人》,换成了FBI不顾当时社会对变态杀手的看法,研究这些臭名昭著的家伙,对如今的犯罪心理学的贡献。

    当然剧作叙事层面上的不同并不能满足大卫·芬奇的野心,能让他感兴趣,这个故事背后必定有更变态的东西。

    这一季的剧情,其实想说的就是如果不了解这群变态杀手想什么,怎么能抓到他们。三人组计划采访40位变态杀手,分析他们的行为,弄清楚他们是怎么想的。这一季里,只采访了五六位,小乔就已经差不多疯了。

    导演这一季还在挖天坑,我们不知道片头闪出几秒的女尸照片跟哪起案件有关,不知道探员比尔·坦奇的儿子在被领养之前经历了什么,也不知道每集片头出现的男人叫什么,他杀了多少女人,有什么心理问题。

    第一季在不断挖坑,其实最黑暗的是小乔的角色,他童年时期的成长环境和剧中的好几位连环杀手差不多,他也是跟着母亲长大,跟父亲的关系疏远。他看上去是个妈宝,他的母亲可能也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女人,看到他手淫,就要送他去看心理医生。

    如果给小乔的角色做一个心理侧写,他也是一个自大,懦弱,极需要他人认同的人。这个角色的心理变化很有意思,他靠自己的预测成功破了三起案件之后,他在心理上得到了某种快感,这种快感跟变态杀手杀人之后的快感一样。

    也许,他之所以能够破案,理解变态杀手所想,可能他自己的童年经历让他骨子里跟这群罪犯是同一种人,所以最后一集,小乔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去看望那位话痨的变态杀手艾德。被艾德认同拥抱,让小乔意识到了什么,他才拼命的逃跑,连恐慌症都发作了。

    变态杀手之所以有趣,就是因为他们和普通人不一样,他们是疯子,无可救药,但他们却觉得自己是正常人。

    变态杀手有两种,一种是天生的罪犯,一种是后天养成的罪犯。大多数的变态杀手都是因为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他们的家庭环境出了问题,这些孩子从小就得不到父母的爱和关注,在痛苦和仇恨中逐渐养成了反社会人格。

    对于小乔的角色,当他意识到自己在某种程度上跟这些变态杀手很像之后,不知道这个角色下一季会有什么更复杂更变态更黑暗的人物成长和心理转变。

    大卫·芬奇这次导演了这一季的前两集和后两集,摄影和剪辑都是他标志性的风格,他本来就是最会拍话痨的导演,这部剧更是大卫·芬奇最擅长的所有元素大集合。

    对于我这种脑残粉来说,简直就像看毛片一样上瘾。如果这两天在跑欧盟影展看电影,我可以一口气轻轻松松的看十集。

     
    配图版请扫码

     3 ) 解读大卫·芬奇埋下的推理细节,预测第二季剧情发展……

    大卫芬奇的犯罪悬疑片,一直很喜欢。他喜欢在电影里安插一些细节,成为推理的论据。最近热播的《心灵猎人》,有哪些细节被埋藏下去了呢?

    开门见山,先来说这第“10+1”个细节,之所以称之第10+1个细节而不是第11个,很简单,这个细节纯属「电影语言」,不属情节。这也是识别大卫·芬奇电影的一个重要标志,一句话:看脸!

    看什么脸?自然不是布拉德·皮特的脸,也不是凯文·史派西的脸,而是大卫芬奇电影中人物「脸上打的光」。来看一组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大家可以对比下其他商业片电影中人脸的光。显然,大卫芬奇电影中的人脸百分之九十九不在最亮处,它通常是隐藏在暗处或是环境颜色中。这便是大卫芬奇黑色电影最大的特点,也是隐藏着其对现代犯罪的观点:真实的东西永远在暗处;犯罪的根源永远在暗处;人心的丑陋也永远在暗处...

    理清这一点后,我们来看这部《心灵神探》(Mindhunter)中的10个细节

    1、地名字幕

    想必大家在看这部美剧第一个发现的便是这个东西了吧:字幕搞那么大、那么土!这可不像是大卫·芬奇这种前卫导演干的事儿!

    当然,我相信这里面一定有导演或是编剧的怀旧情节:向「老警匪片」或「B级片」致敬的意思。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含义。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我们先把头四个这种字幕画面列出来:

    细心的观众想必看完两集就会发现出这些字幕片头的规律了:没错,这个字幕片头是只跟着我们男主角 Hlden Ford 屁股走的。换句话说,如果是其他的人,比如说Wendy Carr博士去了哪,或是Bill去了哪,那就不会有这个字幕了,除非有 Ford 同行。

    由此,我们不难解读出这是部带有自传性质的美剧,同时,他是以 FBI 的 Ford 探员的发展历程为线索往下进行的。再换句话说,在将来的二、三季中,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这个片头字幕没有了,估计Ford也就Over掉了(至少也是行为科学研究Over掉了)。当然,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发生,Ford的故事还是会进行下去的(喜欢小鲜肉的朋友不必担心)...

    注:有些朋友会发现我的话有漏洞,因为每集片头出现的陌生男人也伴随着这种「地名字幕」,这点我们一会儿谈。

    2、Bill飞机上抽烟

    我想留意到这一细节的观众不在少数吧:飞机上也能抽烟?而且还是FBI的!

    我的确不知道美国那年代航空公司飞机内是否有禁烟的规定,或是航空公司对 FBI 的有特权...我只知道画面里除 BILL 再没别人抽了。这难道不是导演的故意安排?

    说到这大概有人会嫌我过度阐释了。且听我把自己的想法说完:

    首先,大卫芬奇的电影长镜头很少,那些剪辑的镜头也很少有超过5秒钟的,要说让演员憋那一会儿不抽烟完全不成问题!其次,我本人也抽烟,但在自己不抽烟的封闭场所里,却很反感别人抽烟,更别说那些不抽烟的人受的影响了。显然,抽烟是符合剧中角色性格特征的。而剧中 BILL 代表的是FBI。还记得车祸那场戏吗?撞车后BILL怒气冲冲地冲下了车,朝那个肇事者亮出了自己的警牌,这便是BILL这个角色的象征之一。

    如此看来,这部美剧绝不仅仅是为 FBI 立牌坊的!BILL 抽烟的戏是个抽象隐喻,暗示着那个年代的 FBI 在为心理犯罪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对很多无辜的人造成了影响和伤害。这也便是美剧的过人之处:他总是能表现出事物的两面性以及复杂性。

    3、FORD 的生活洁癖

    想必每个人都能看出 FORD 这个人的性格特征:偏执、工作狂、倔强...可洁癖这点就不太那么容易看出了。当然,不容易看出不代表没有,这点在剧中已经多次明确指出,在此我们只列举出两处:第一处是开端第一集中,FORD 回家后发现自己袖口的血,便急躁地脱下来冲洗;第二处是当其女友说在啤酒中加点冰块时,FORD说恶心...

    类似这种看似没什么意义的小情节很多,更别说 FORD 从不换行头,从不忘扎领带这些习惯了。导演想干嘛,显然,这是在解构男主角的人格。我们看此类心理犯罪题材美剧最大的乐趣便在于此:侦破的人同时也是被侦破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FORD 早已站在了那些高智商罪犯的行列(他把自己的隐私跟被采访犯人分享便是这种加入的信号),如此看来,FORD 的那些生活小洁癖便是对那些犯罪心理的补充说明。

    在此特别提下 FORD 的那条领带。大家都知道:结尾处他把它给摘下来了,然后去见得ED。要知道,这可是难得一见的,这是否预示着FORD终于要在第二季中脱离FBI 的束缚了?我们拭目以待。

    4、FORD 与 WENDY 的关系

    如果我们认为 FORD 与 WENDY 仅仅是同事或者合作利用关系,那就太天真了。那么两者之间还藏着什么?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看几个容易被遗漏的情节:

    第一个是 FORD 与 WENDY 初次见面的情形,记得吗,FORD 说了句寒暄的废话;

    第二此是 FORD、女友与 WENDY 见面的场景;

    第三次是两人从宾夕法尼亚州地方检察官(两人争取本杰明一案上)那回来的路上,在车上,FORD 跟 WENDY 闲聊...

    这几场戏表达很晦涩,让人乍一看感觉莫名其妙,但把他们放到一起,你会冷不防发现:没错,FORD 在暗恋 WENDY,他在试图泡 WENDY。要知道,FORD这个人可是个十足的工作控,他甚至和女友在一起都是聊的案情。大家再回忆下第二次三人见面之后的一场戏:FORD 竟然在女友家里翻出了电熨斗,烫起了衣服,他兴奋的睡不着。为什么兴奋?与其说是在为 WENDY 提出的研究项目兴奋,倒不如说是在为这个项目乃至 WENDY 这个人而兴奋。

    如果能解读出这一点,我们会发现,再来看 FORD 之后对女友的某些行为以及态度,以及自己在破案中的自大就顺理成章了,更不难发现他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自大、跟女友分手的路。

    5、Wendy、女友及另外两个男人的聊天

    WENDY 这个人物角色很有意思:你说她理科男吧,她却能半夜去洗衣房喝着香槟酒喂猫;你说她冷淡吧,却总能让你感到性感、荷尔蒙暴涨(即便她也总是那一身制服)。好在还有一出WENDY背后生活的戏,让我们得知她是个同性恋。

    这出戏分前后两部分:前面一出演的是 WENDY、女友单独间的谈话;后半部分又加入了两个男人(一看就是教授级别的),谈论的是一些高大上的哲学话题。注意,越是高大上的谈话越容易让观众走神,殊不知,个人认为,这段话对整个《心理侦探》第一季全10集起到了总结与解释作用,下面我就把他们的对话摘录下来:

    男A:“在社会中,每个人都会为了避免自己和他人尴尬而表现出某些特定行为。” 男B:“通过展现真正的自己,使自己或他人尴尬这种想法,证明了更深层次的背叛。” 女A:Goffman看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和行为与戏剧表演之间的联系,社交互动与戏剧表演都一样,有一个表演区域,个人或演员站在上面,面对观众表演。但一定会有后台,隐藏起来的私人区域。在那里每个人都可以做真正的自己。” 男B:当然这种想法很好,但你没搞清楚重点,在隐藏的私人区域里,不会有任何人发生尴尬,造成伤害的地方从来不是后台...

    注:以上对话跟后来的「FORD与女友讨论Goffman」、以及「FORD 去到那个叫做Nowhere(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灰色地带)的地方」遥相呼应。当然,这也从侧面显露出 FBI 研究人员在理论知识上的匮乏。

    我个人认为这些观点也是大卫·芬奇本人的观点,所以才造成了他电影的风格与“大卫·林奇”的风格截然不同(前者犯罪题材从外部着手,后者则相反从内部着手)。显然,大卫·林奇是超现实主义,大卫·芬奇则是现实主义。

    6、WENDY喂猫

    WENDY 喂猫这个情节始于第七集,止于第九集,前后三集中大概出现了四次。显然,这是电影中最常用的一种蒙太奇手段,或者我们称之为隐喻。那么,隐喻的是什么,自然我们要从三集的剧情中去找。来看看喂猫的全过程发生了什么事:

    第七集,WENDY第一次发现洗衣房中有猫叫时,前后剧情伴随着 FORD、BILL 两人探访连环杀手 Jerry Brudos(那个钟爱高跟鞋的大胖子)以及三人分析 Jerry 的过程;另外 BILL 的家庭问题也开始升级(孩子在学校犯事以及偷看到父亲的断案照片);还有就是 FORD 与女友也出现了问题(做爱时被高跟鞋中断)。

    第八集,WENDY 开始持续喂猫,这一集几乎整集都在演那个幼儿园老师的问题,中间伴随 FORD 再次对 Jerry Brudos 的探访。注意,这次探访是 FORD 一个人,这预示着他与其他两个搭档产生分歧了。

    第九集,WENDY 最后一次喂猫,发现盒子里全是蚂蚁,自此,喂猫这个段子算是结束了。再看看剧情发生了什么:FORD、BILL采访了新的犯罪对象;幼儿园老师被撤职;一桩新的奸杀未成年女童的案子浮出水面...

    列出这些戏份后,剩下的就是把喂猫的过程跟他们做比较了,这也是解读喂猫含义的关键点。

    我们带着这个问题重新把 WENDY 喂猫的整个(心理)过程复述一遍,好多问题便可不言而喻:

    首先 WENDY 发现了洗衣房的猫,于是便拿来食物,我们可以把 WENDY 这时的行为动机归纳到「同情心+好奇心」上;当然,这需要点耐心,于是,她便每天喂猫,她甚至开始喝着香槟酒享受这个等待猫出现的过程了;

    最终,她等来的结果不是一只可爱的小猫,而是一盒子让人悚然的蚂蚁...

    没错,这种心理过程也正是 FORD 做他科学研究的心理过程,他想要的答案便是WENDY 等待出现的那只猫。而他甚至开始不顾一切地享受起了自己的研究过程。从采访犯人的自我献身,到对幼儿园校长的偏执追查,再到最后那个杀女童案子的个人秀...

    可以说,这个喂猫的隐喻蒙太奇设计极其巧妙。

    7、曼森其人

    在《心理神探》第一季全十集里,到底出现过多少次「曼森」这个字眼,我已经数不清了。(关于 查尔斯·曼森 其人,大家可以自行上网查找,或在本人「星期五文艺」专栏的另一篇文章《玛丽莲·曼森名字的由来》中了解其人相关历史。)

    对此,我个人有些不一样的解读:

    先来说点题外话:要知道,大卫芬奇本人可是个绝对的摇滚狂热者(他本人便是拍摇滚录影带起家的),而在摇滚类别中,他又特别钟爱工业、死亡、哥特(听听他早期那些电影原声或MV便知)。他的御用音乐制作人,九寸钉乐队的 Trent Reznor 就更不用说了,十足的死亡迷。而 Trent 曾经的好友,被他一手捧红的 玛丽莲·曼森,又是 查理斯·曼森 的狂热崇拜者...

    说这些巴巴爸爸的事干嘛,我觉得大卫芬奇心中一定有个「曼森情节」,当然,不是那个崇拜之情,而是作为一个犯罪电影导演那种强烈想要搞懂这种犯罪人心理的情节。

    当然,电影可不是导演纯粹发泄情节的地方。纵然,“曼森”在美国犯罪史上太典型了,他太能吸引观众了,不可否认导演在第一季中反复提及名字起到了牵制观众看下去的作用。到底这个“曼森”在第二季中能不能出现,我们只有拭目以待了。

    本人斗胆做个设想:第二季 FORD 去向如何?要么留在 FBI,希望不大(他自己都把领带解开了);当私家侦探?不错的选择,但还能不能继续和 WENDY、BILL 合作了,那就难说了;最后还有一种最大胆的设想,那就是FORD即没留在FBI,也没当私家侦探,而是加入了ED、JERRY,甚至「曼森」...

    8、七集常规开端 + 一集结尾

    说到这里,想必有人会说我漏掉了一个最关键的剧情吧!没错,就是几乎每一集开端都出现的「那个神秘陌生男人」。

    你说这个神秘男人的戏份不重要把,可他几乎每一集都出现,而且还是在开头,哪能无视!你说他重要吧,他似乎又跟每一集的剧情毫不搭线,让人找不着北。

    既然我们找不到每一集开端这个陌生男人在剧情中的作用,不妨换个思路,索性专门把他的戏份提炼出来,看看能不能发现点什么:

    第二集:陌生男在单位。注意两点,一是他拒绝了另一个同事索要绝缘胶带(理由竟是要把用完的胶带壳给他才能拿新的)。二是陌生男工作服上写着“ADT”的LOGO(上网搜了下,这是家做安全防护社会的公司)。

    第三集:陌生男出勤。注意两点,一个是陌生男在观察周围的环境;另一个是他开的车再次说明了他的工作(Electric Protection Services)

    第四集:陌生男在客户家。注意两点,一是陌生男在仔细观察客户家的环境;二是他拒绝了客户的请求。

    第五集:陌生男往邮箱里扔了封信。注意一点,邮箱、卡车、过马路女人穿的毛衣的颜色均为蓝色。

    第六集:陌生男在自己家中。注意三点:电视中演的内容(某个人在审视某栋房子);陌生男有老婆孩子;陌生男在沙发上联系给绳子打结。

    第七集:陌生男卧室中准备行动工具(衣服、手套、手枪等)。注意一点,衣服的颜色为蓝色。这个颜色把作案者与作案对象联系了起来。

    第九集:陌生男从屋中想歪窥视某栋房子。注意一点,陌生男看大窥视的房子里有人影闪过时,反应有些抓狂。

    第十集:陌生男在房子前烧纸。注意三点:一是这集陌生男的戏份不在开头,而是在结尾;二是陌生男烧的那些纸上画的都是女人穿着内衣被捆绑的图案;三是那栋房子不是第九集中陌生男窥视的那栋。

    浏览完这全部,如果我们把陌生男人的戏份综合起来当成个独立整体,便不难从中解读出如下结论:

    首先,这是一个完整的犯案过程:从寻找作案对象,到跟踪侦查作案对象,再到作案完成;其次,作案者便是这个陌生男人(这在第七集 BILL 的咨询与第六集陌生男家中沙发练习绳子打结便能得到印证);再次,这是个连环杀手,第十集结尾和第九集开端的房子不是一栋便可印证。

    好啦,我想只要细心,以上关于陌生男人的戏便不难搞懂。可难点在于,到底这跟《心理神探》主线要讲的东西有什么关系呢!难道是导演硬塞进来冲片花的?!

    答案当然不是。细心的观众大概会和我一样看出两点反常的地方。哪里反常:一是陌生男人作为剧集开端这一规律并不是每一集都如此;另一个是我之前说过的那个「地名字幕」的规律好像不成立:陌生男人出现的时候竟然也会有那个地名字幕!

    带着这两点反常,我们接着往下看...

    9、第一、八、十集的反常规开端

    为什么说这三集是反常规的,很简单,没有陌生男出现。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取而代之的是什么:

    第一集:FORD在某个犯罪现场跟犯罪者谈判。

    第八集:某人在打印纸上圈下了DEVIANT、PAROMANIA、TORTURE...这几个单词。

    第十集:邮递员往桌子上放了ED寄给FORD探员的信。

    我们来尝试提炼这三集的特点与共性:首先,这三集开端都跟FORD 探员有关;其次,这三集内容相对陌生男人的开端,似乎和各自所在剧集情节联系更紧密一些(第一集开端促使 FORD 开始对犯罪行为的研究;第八集开端的打印纸便是后面 FORD给幼儿园孩子的讲稿);第十集开端的信为后来ED自杀逼 FORD 出现埋下了伏笔...

    本人实在想不通导演为什么要在这三集中破坏「陌生男人作为开端」的规律(当然,也许是本人想多了),除非...除非编导把 FORD 和那个「陌生连环杀手」的心理过程划了等号!再者,伴随陌生男人的那个「地名字幕」也无形中把两人联系在了一起。这也就是我在前文中斗胆预测 FORD 将来去向的依据之一。

    当然,以上观点本人也还没说服自己,留作大家讨论。

    10、最后一集的最后一幕戏

    这场戏是最让人回味无穷的:FORD去了医院,见到了ED;ED在讲述完自杀目的以及自己对那些被杀害女人的态度观点后,将 FORD 拥入怀中;FORD 挣脱出 ED 的两只胳膊冲出病房,在医院走廊跌倒近乎窒息...

    为什么 FORD 此时会反应如此强烈甚至歇斯底里,对此我个人认为有这样几层解读:

    首先,FORD 在听完 ED 讲述自己和那些被杀的女人达到了心灵沟通时,感到自己正式成为了ED的猎物,更甚者,这个猎物是自己送上门的;

    其次,FORD 感到了自己身份角色的转变:从犯罪行为研究变成了犯罪身体体验。这种感觉有点像从研究教材中的人兽杂交转成了亲自去人兽杂交。

    再次,自己竟不知不觉在研究中站到了那些变态杀手的一边。

    综上所述,换成谁能受得了,不瘫那才怪!

    再次重述一点:此时的 FORD 大概正是到了他所谓的那个「临界点」了,正义与邪恶大概也就是一线之隔。未来何去何从,是FBI?还是私家侦探?还是下一个ED?…


    撰文:太虚宫

    本文版权归属【星期五文艺】所有,禁止转载。

    更多经典电影赏析,推荐,交流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4 ) 疯子是如何思考的

    ‘ how do we get ahead of crazy, if we don't know how crazy thinks.' 当比尔和霍顿面对上司对他们访问变态杀手的意义的质疑时,这句话显然有很有说服力。这部设定在1977年的电视剧是以FBI犯罪心理分析的祖师级人物为原型,看着他们从和变态杀手的谈话中归类分析,从无到有建立一套系统,然后再实践运用到破案的过程,让这种犯罪片有了一种新鲜的角度,而近乎学术性的分析,能给人一种智识上的愉悦感。

    这种变态杀手的题材让拍过《七宗罪》和《十二宫杀手》的大卫.芬奇来执导可以说是轻车熟路。这次他执导了第1.2.9.10集,呈现了很显著的个人风格。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标志性的阴沉灰暗的冷色调,而且第一集就是罪犯爆头,血奖和脑浆齐飞的刺激场面,不过后面都是以谈话为主,需要你用想象力在脑中重现对话中描述的血腥场面,个人觉得这种更为恐怖。

    我看这部剧,需要丢开以前看过的许多犯罪剧,清空脑袋从一个处于混沌的世界,和主人公一起探索,不然就会发现根据以往的复杂案情的观影经验所积累的知识,会很不屑这帮什么都不懂的家伙。

    主人公们都处于这样一个年代,在这里‘连环杀手’这个词还没有被定义。变态杀手的犯罪动机在没有分析系统的支持下,处于黑洞状态。

    好像几千年的历史纪录以来,人们犯罪都是有明显动机的,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我们看到人们犯罪的动机非常明确,报杀父之仇,争夺权力,嫉妒等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非常容易理解。然而犯罪模式开始改变,从熟人之间有原因的行为能变成陌生人之间没有来由的恶行。结合时代背景,当时美国正处于混乱时期,越战,水门世界,世界规则不再清晰,人们的认知也重大变化。连环杀手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

    当时警察都认为犯罪时天生的,并没有人关心问一下为什么?

    当时的敏感的‘偏差术语’ 比如fuck shit ,还是pussy, 而现在成了总统的更衣室轻松谈资。

    前面两集入戏比较慢,但看完一季觉得前面的铺垫长是合理的,因为可能会拍很长的系列吧,第二季在第一季还没播之前就被订购了。

    该剧中的人物性格丰富有趣。

    比尔是经验丰富的老探员,算是正常人的代表,代表了对于事物正常的看法,可以和普通人更好地沟通,可以弥补霍顿社交上的不足。

    卡尔博士有丰富的学术知识,通过理论知识让他们的工作更合理、系统化。经常能提出有趣的论点。

    比如大企业的老板也都是精神变态者,和变态杀手有相同的人格特征,不同的只是企业老板有不同的倾向而已,我想大卫芬奇在《社交网络》里的扎克伯尔挺符合这种特征的。

    能当上美国总统的都是反社会人格,感觉trump很符合这一点。

    带深度眼镜的大块头肯培是里面最有魅力的一个变态杀手,他侃侃而谈,非常冷静有条理。聪明好学,解剖知识丰富,而且能客观地自我分析,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霍顿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有精神变态的特质,执着的理想主义者,对罪犯畸形变态的犯罪行为描述在情绪上免疫。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转变,从好奇求知的态度开始,慢慢从自信走向自负。在最后一集他面对调查人员能自负到说出“the only mistake I made is ever doubting myself.”而在肯培的病房里,当近距离面对死亡而完全崩溃,质疑的声音在脑中里涌现。Jonathan Groff把这个角色演得非常棒,把他的神经质的执着,热情,自负都表现地非常好。

    可惜的是每次片头出现的,看上去像重量级罪犯的人最后还是没有透露一点线索,而下一季要等一年,让人抓狂。

     5 ) 每集思考汇总……

    第一集思考 1、龙勃罗梭打开的历史新纪元确定的几种犯罪模式:天性使然犯罪、激情犯罪、精神疾病犯罪、偶然性犯罪以及习惯性犯罪。 2、社会的异化使得犯罪动机走向复杂,缺乏逻辑。 3、随时代,人本身的复杂性更深层次被挖掘,人本身就不太好下定义,片中探员两次被问从哪里来,他无法具体回答就证明了这点。 4、单纯犯罪动机判断这个人是不可靠的,第一集想证明的是人在社会里受到的各种异化导致犯罪行为。 5、值得注意的是犯罪人并不知道自己被异化。 6、无逻辑犯罪值得被研究,犯罪是异化者的社会反应,这样的研究有利于人类探索自我。 龙勃罗梭曾就天性使然犯罪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长期在监狱里研究罪犯,研究罪犯的相貌特征,证明什么相貌更易犯罪,但这个数据来源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被推翻,另一方面继续解剖罪犯死者的大脑,以求得犯罪者的共同点,然而不能作为判断犯罪动机的可靠线索,反而为种族歧视提供了理论支持。

    第二集 原生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小乔的女朋友就是用来做证明题的。

    第三集

    犯罪动机的研究可以转向犯罪对象和犯罪人。 随机杀人如果不及时阻止,犯罪行为就回越加成熟。 无逻辑杀人者共同点自信 喜欢和执法者打交道 原生家庭真的很重要 犯罪对象都能从母亲那里找到原型

    第四集

    极恶的"善"的真实性

    熟人社会中程序无法得到保障。

    第五集

    情绪的伪装及自我欺骗

    第六集

    父亲的缺失是否合理

    如何面对研究成果不能和其他专业有效沟通的挫败感?

    第七集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会在小时候形成某种偏好,但是否会因介入导致偏好的改变,比如责骂等方式?

    第八集

    小乔身上发生的是在论证深渊理论。

    教授和猫之间的引诱投食行为暗示的就是探员和罪犯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你自得掌握了犯罪模式,到最后会发现根本没有规律这件事情。

     6 ) 连环杀手被定义的瞬间

    (文/杨时旸)

    连环杀手——serial killer,如今,这早已成为了一个众人皆知的词汇,更吊诡的是,这个词汇经过慢慢演化已经被涂抹上了浓厚的娱乐化的液汁,那些残忍又苍白的凶杀在被众多影视作品叙述之后,连环杀手渐渐在凶犯的本质身份之外衍生出了另一层奇妙的光晕,汉尼拔以及其他同僚们被描述为外表优雅,内心疯癫的行为艺术家。人们更乐于符号化地去认知这个特殊的群体,而很少有人去认真琢磨,“连环杀手”这个词汇的渊源,它像是一个天经地义存在的概念,用以准确无误地概括那一类特征鲜明的凶犯,但是,这个词汇的形成其实有着一个漫长的过程。《心灵猎人》展现的就是这个过程。

    作为一名年轻的,野心勃勃的FBI探员,霍尔登决定深入那些连续杀人犯的内心,“我们要防范他们,就必须要了解他们。”他这样说服上司,也这样说服自己。他和调查局里的搭档比尔-坦齐一起,利用他们去各地为地方警察授课的出差间隙,去往各个重型监狱,用录音设备和笔记完成了一组又一组采访。这种犯罪研究在如今看来再正常不过,只是,时间回溯到当初,这行为几近惊世骇俗。那些连续谋杀多人的重刑犯通常被毫无争议地认定为疯子和变态,他们被封闭在这样粗暴简易的定语背后,被鄙夷,被排挤,被抛弃,被扔进监狱的深处,而这群人在机枪镇守的铁笼之内,却被狱友们奉若神明的膜拜,令人不解的是,监狱外还有更多的崇拜者向他们投寄书信,那些接连杀害多名女性的凶手,竟然也有着众多女人为他们寄送自己的裸照,表达爱慕,袒露欲望。人们不解,疑惑,发尽牢骚,但从未有人想着去探究这其中的原由——那些杀手为什么以特殊的模式,固定的节奏,费解的仪式进行无休止的杀戮,到底是怎样的环境塑造出了这些残暴又独特的凶犯,又或者这些杀手是否是生来注定。探员霍尔登对这一切产生了不可遏制的兴趣,近乎迷狂。

    描述连环杀手的故事汗牛充栋,大都愈发戏剧化,他们乐于描述惨烈或者邪魅,但大卫-芬奇参与导演的这部《心灵猎人》选择了一种笃定得甚至被有些人认为沉闷的叙述方式,他坚定的反高潮,反猎奇,不重述任何残暴案件的耸人细节,从这种角度去看,与其说《心灵猎人》讲述的是有关连环杀手的故事,不如说,它更多的是在探究“普通人”和“变态者”之间微妙的,暧昧的,难以言说的缝隙和差别。

    很多人觉得《心灵猎人》在气质上近似那部著名的美剧《真探》——同样是两个男主角的设定,彼此互补又相互牵制,在外人难以想象的残忍隐秘的罪案中重新回望自我——但实际上它们并不相像,《心灵猎人》其实并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与深渊对视,进而被深渊吞噬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的男主角更多的是与罪恶相切,并未被真正淹没,他时刻知道自己应该处于的位置,也时刻明白自己与那些罪犯的关系,即便他经常去做一些另同事和上司匪夷所思的自选动作——为有恋物癖的杀手买了女鞋,为了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主动暴露自己的隐私,这些其实只不过是策略,只不过在那个时代,于旁人看来,这些举动危险且扭曲。

    更何况,这个故事也并非是一部真正的双男主角的戏码,温迪-卡尔——一位优雅又干练的大学女教授加入了他们,这是三人团队的成型就是对于连环杀手研究系统化的过程,资金的注入,高层领导的首肯将这一切变得更加制度化和合法化,他们无需再偷偷摸摸地利用讲课的缝隙去监狱里做秘密访问,而是可以正大光明的进行研究。

    当然,这个独特的工作不可能不对这些参与者产生心理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毁灭性的,尤其对于霍尔登而言,生活中的细节会为他的狱中采访带去灵感,而那些连环杀手的言语也会让他以另外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其中有个细节颇可玩味,霍尔登和女友缠绵,女友穿上了丝袜和高跟鞋,希望以一种与平时截然不同的状态挑拨情欲,霍尔登的手从女友的身体滑落到她的鞋子,突然停住——这个瞬间成为了一个绝妙的虫洞,让他突然从“正常”穿越进“反常”。他开始疑惑,觉得一切都模糊了界限,白天,自己在监狱里和一个连环杀手探讨着他独特的情欲指标,那些唤起他欲望的内容和物品,在他的归纳和想象中,那是属于失常者的,但他意外的发现,其实自己——一个正义的化身,一个正常的男人,一个不可能沦为连环杀手的探员,也会因为鞋子和丝袜而泛起相同的欲念。一切都轻微地抖动起来,变得莫测,不可言说,我们到底该如何界定常态和变态?有些指标是失效的,有些指标是臆想的,这让一切都更加复杂。他的工作初衷其实是立志于筛选出某种近乎犯罪基因和犯罪扳机的东西,但如今看来,那些失常者,变态者好像与正常人,普通人只隔着一层暧昧的纱,那个驱动犯罪的扳机难以揣摩。那个晚上,霍尔登从一场未能如愿的欢爱中失魂,掉落进了自己才知晓的漩涡。

    通常而言,那些成为连环杀手的人们都有着破碎的人生,而这三个研究者,却也各有各的破绽和焦虑,霍尔登一头撞进了自己的执念;搭档比尔-坦齐的孩子患有孤独症;而看似桀骜的教授温迪-卡尔纠结于遮蔽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他们都努力掩藏着自己的秘密,把所有焦虑留在那间设在地下室的办公室外面。他们得各自寻找解救自己的方法,比尔-坦齐手中接连不断的香烟,温迪-卡尔在楼下洗衣房中默默喂养的小猫,都让他们得以短暂的喘息,而真正的主角霍尔登呢?似乎他只能向着漩涡的更深处游去,于他而言,暗处的诱惑大于所有世俗的乐趣。这过程当中,他也有过无法遏制的越界冲动,因为那位小学校长怪异的举止,他开始介入,最终,让对方以疑似恋童癖的污名被开除,而这一切毫无证据,只是来源于他多次采访连环杀手后总结出的某些经验和来自学校的闲言。这算是拯救,还是罪错?谁又有权利在一个人真的犯罪之前,就为他们定下刑罚?但如果你发现某个人的行为符合你对犯罪模型的一切研判,却只能眼睁睁等待着悲剧发生之后才能采取行动,谁又能承受这样的心理重压? 这三个人处在一个暧昧的地带,接驳着光亮和黑暗,他们只能自己调试心理的阀门,不给黑暗吞噬,也不被光亮欺骗。

    那是一个在飞机上可以尽情抽烟的年代,一个很多事情都尚未被命名的年代,一个人们还相信人心非黑即白的年代,霍尔登和他的两个搭档一起谨慎地为那一群凶残的杀手拼接心理模型,他试探着把那群人命名为sequence killer ——连续杀手,后来,一点点修正为如今广为人知的术语“连环杀手”,这个术语被偶然说出的瞬间,其实是历史性的瞬间。他们在那间没有窗户的地下室里,在低垂的屋顶和苍白的白炽灯管下面,在缭绕的烟草和不停的争吵之中,开创了一个时代。

    (本文首发《北京青年报》)

     7 ) 科普向:探长及罪犯原型详解

    Criminal Minds 是我的美剧启蒙,整整十二季,从对BAU(行为分析小组,BSU行为科学小组的前身)一无所知到跟着主角一起「侧写」(Profile),几百种犯罪心理于我像是对现代犯罪史的总括。所以这次看Mind Hunter时特有亲切感,整个第一季在内容上是《犯罪心理》的序,形式上相对于CM二十多分钟一集的长度,不再是从果到因摆在你面前,而是拖着你一起将罪犯的心路历程榨取、摊平,事后回味这种代入感是酣畅淋漓的,也是和其他犯罪剧集最大的不同。

    Mindhunter 的主角Holden Ford,原型是FBI的探员John E. Douglas,他就是将罪犯侧写人员(Criminal Profiler) 这一职称确立起来的元老之一。CM中,前期的Jason Gideon和后期的David Rossi都是对他形象的描摹;而在《沉默的羔羊》里,Jack Crawford这一角色也是以他为原型。

    事实上,包括Profile、Serial Killer,还有剧中尚未提及的Signature(「签名」,用来描述能够代表罪犯的个人强迫力和独特个性的因素)等名词,都是由John和他的搭档们创立的。

    Douglas于1945年出生在纽约的布鲁克林,没错就是剧里Holden一再向他人辩解的布鲁克林。而Holden在前两集中到处拉人聊人生,还时不时往学校跑一跑的旺盛求知欲也和Douglas的学霸形象非常符合。Douglas本科念的是社会学和体育学,随后拿了教育心理的硕士,然后又在成人教育的监督管理方面获得教育学专家学位,最后,就“教警员如何将杀人犯进行分类”这个课题获得了博士学位。

    之后与剧中有出入的是,Holden和小女友Debbie早在他被boss派去各地招募之前就已经订婚,求婚过程还略浪漫,更甚的是,Holden尚未在匡提科大展拳脚前,现实中的Douglas连娃都有了(好像一不小心剧透了诶...不过也保不齐编剧处理感情线时另有安排嘛)。


    绕回主线来,现实中的Douglas起初调来匡提科时,行为科学组(Behavioral Science Unit, BSU)主要负责人质谈判,但实际地位相当低,在FBI,包括整个执法单位的眼中,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是鸡肋都不如的存在。但即便如此,Douglas在匡提科开设的心理课程在后来的几年很受好评,Douglas的境遇也较Holden顺遂得多。

    关于Holden找的第一个重刑犯,「大学女生杀手」艾德・肯培(Ed Kemper),剧中用了大量笔墨来塑造对Holden意义重大的「第一次」,因此也几乎还原了现实情况。包括射杀自己的祖父母;顺利完成心理状况的定期检查的同时被害人的头颅就在自己的后车厢里;因为自己的母亲要人“仰望”,所以将尸体的头颅埋在后院,脸朝上对着母亲卧室的窗口;强暴母亲的尸体,并将喉咙切下丢进垃圾处理机,因为母亲多年来一直对自己又吼又叫等等,都是真实的。

    在此补充几个Douglas书中写到的细节。

    1、Kemper智商高达145。
    2、Kemper以八项一级谋杀案被起诉时,当被问及该受什么样的惩罚,他答道:「折磨至死。」
    3、Kemper十岁时因体型原因被母亲嫌弃,让他睡在没有窗的地下室。他没有做错事却像囚犯一样被关在地下室里,心里觉得肮脏而危险,这也滋生了他的敌意,是导致他虐杀猫的重要原因之一。后来,Douglas归纳出了杀人犯最可能具备的三种性格行为特征:幼小时喜爱虐杀弱小动物、热爱纵火和超过正常年龄的尿床,日后被称为「杀人犯三角要素」(在剧中的校长事件中,Holden对学生的宣讲中有「委婉」提及)。
    4、Kemper是一位「警察迷」。他试图融入警察以获得一种警察权力的替代性亢奋,另一方面也能通过这一渠道预知警察接下来的行动。Douglas的分析是:警察代表了权力和公众的尊敬,像Kemper这类的连环杀手大部分是愤怒而无力的输家,他们经历过某种生理或情感的凌辱,而连续杀人犯最常见的三种动机:支配(Domination)、操纵(Manipulation)和控制(Control)都能在警察这一身份上得到满足。
    5、Kemper早年和妹妹玩的「死亡游戏」,是让妹妹将他绑在椅子上,好像在毒气室里一样。他所形成的这种「幻想」,发展成和伴侣的关系以死亡和肢解来结束。Douglas认为,在一个强暴或连续杀人犯的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或许就是「幻想」。

    在Kemper的案子中,他进行的肢解都是在受害者死亡之后。这里的肢解是拜物,而不是虐待,这或许与「幻想」有更大的关系。


    接下来说剧中Holden因此而颇受挫折的「八位淫娃」案。罪犯原型是理查德・史派克(Richard Speck),他在南芝加哥一处屋内杀害了八名护理学生,但接受Holden的问询时强烈表明:「我和他们不一样,他们是疯子,我可不是连续杀人犯。」

    和Kemper的温驯、高智商、好口才不同,Speck的性格相当暴烈。他情绪激昂地对搜查牢房表示抗议,他制作迷你蒸馏器以此自制,他在左前臂上纹了「Born to Raise Hell」(天生煞星)的刺青。更具代表性的一幕是,Speck收留了一只跛脚的麻雀,照顾它恢复健康,但在被警卫告知牢里不准养宠物后,他将小鸟扔进了开着的电扇中(在剧中是Holden触发了他的这一行为)。面对惊恐又困惑的警卫,Speck说:「我是喜欢这只小鸟,但如果我不能拥有它的话,别人也休想。」


    在问询过程中,Holden为了让Speck开口,故意以「八位淫娃」称呼被害者,以此引起了搭档的不适,当然也顺利撬开了Speck的嘴。但现实中还有一位监狱里的辅导员帮衬着Douglas唱双簧,以高中男生的口吻调侃Speck犯下的罪行,激起了Speck纠正的欲望。

    Douglas分析说,任何警察型的侦讯都是一种引诱,每一方都想诱使另一方给他所想要的。对于Kemper这类罪犯来说,当他确认你已经知道事实后便会开门见山,侃侃而谈;而对于Speck,则需要采用更具攻击性的方式。


    问询开始后,Speck纠正了「上了八个女人」的说法, 表示自己只强暴了沙发上的那一位。也正是这一说法让Douglas确定,Speck并没有什么阳刚的自我形象,尽管他极力塑造。一来,他是个投机分子,他只选一个来强暴,因为他深知自己无法控制所有人;二来,根据犯罪现场的照片,Speck选定的女子是脸朝下趴在沙发上的,对他而言,她只是一个非人化的物体,而他不必与她有任何属于人的接触。


    现实中,Speck后来心脏病发作,死于狱中。结合一些剧中未提及的细节,Douglas给出了几点分析。
    1、Speck不应被归入连续杀人犯 (Serial Killer),而是「大屠杀凶手」(Mass Murderer)。连续杀人犯有某种情绪的周期,或是犯行之间的冷却期,而大屠杀凶手则指在同一次行动中杀的人超过两名以上。
    2、Speck是「无组织」类的罪犯。他把一次成功的抢劫变成八人丧生的血腥命案并未多加考虑,而犯案也不是因为杀戮的狂热,仅仅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就没人能指认他了。

    3、Speck的行为层次是未成年的。他娶过一个十五岁的女孩,杀过低级酒吧的侍女,还曾攻击过六十多岁的老妇人,这一系列经历表明他虽然年龄渐长,但成熟度和自信心却相对较低。



    第三位要说的是「高跟鞋爱好者」杰利・布鲁多斯(Jerry Brudos)。在前两位之后,根据Douglas的归纳我们首先可以得出Brudos「爱幻想」的特征。


    Brudos五岁时捡到一双高筒靴,这是他从未见过的存在,因为他的母亲没有这样的鞋。于是他带回家,穿上,母亲发现后呵斥他丢掉。接着他藏起来,偷偷穿,母亲再次发现后以烧掉鞋子的方式处罚了Brudos。高跟鞋,成了Brudos的禁果。

    但当Brudos在母亲那儿受挫,转而偷窃老师的鞋子时,老师非但没有责怪他还对他的行为产生好奇。同一种行为在不同的成年女性身上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反馈,Brudos困惑了,他得不到解答或正确的引导,于是一种冲动在不断刺激下渐渐转为一股邪恶的力量。

    于是从偷穿鞋子变成偷窃内衣、闯空门,十几岁的Brudos开始将女孩骗到谷仓,并强迫她们拍裸照,这在他以后的犯罪中能窥见延续。成年后的他继续自己的「幻想」,要求妻子穿着他收藏的服饰进行拍摄,即便妻子不愿意,但对丈夫的害怕让她屈从。

    Brudos的行为不断「升级」,他开始要求女孩子让她拍照,如果她们拒绝,他就持刀威胁。终于,在一次女生反抗的触发下,他实施了第一次谋杀。可一旦行凶开始,Brudos的行为只会不断「升级」,结果也只有越来越多的受害者。

    正是罪犯这种沉迷于对幻想中细节的「改进」的特征,让Douglas(剧中对Holden这部分的描绘已经相当到位了)对那位小学校长放心不下。Douglas在后来清楚地意识到,当罪犯实施了第一次行凶后,再对其犯罪实施的过程中进行干扰使其放弃都为时已晚了,如果要让制止犯罪成为可能的话,只有在更早的阶段,即幻想成为现实之前才有希望。


    并非每一个对高跟鞋有特别感受的小男孩最后都会成为杀人犯,但当冲动无法抑制或疏导时,看似无害的癖好也会达到致命的程度。


    接下来要说的强暴杀人犯蒙特・李瑟尔(Monte Rissell),就是剧中爱喝Big Red汽水的那位。他和Brudos、Kemper三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母亲都对他们罪犯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Brudos的母亲霸道、好惩罚,Kemper的母亲奚落、轻视他,而杀害了五名十几岁少女的Monte告诉Douglas,如果在父母离异时他跟着父亲而不是母亲的话, 他将是一名律师而非无期徒刑犯。


    父母离异时Rissell才七岁,是三个孩子中最年幼的。他的母亲在离婚后先将他们带到了加州这个陌生的环境,再婚后更是多和新任丈夫独处,对三个孩子鲜少过问。于是无人照管的Rissell在童年时期就行为不端:在学校的墙上涂写猥亵的字句,嗑药,用BB弹射伤表兄的眼睛。而十二岁时,母亲婚姻的二次破裂,他们又举家迁回维吉尼亚。这时Rissell的犯罪行为不断「升级」,从无证驾驶到偷窃,甚至是强暴。
    终于,亲眼见到异地女友和新欢缠绵的景象给了Rissell巨大刺激。他没有对女友痛下杀手,还在停车场坐了几个小时,反复思索,但当一个年轻女性驾车出现时,他决定对她实施强暴。


    第一位被害人碰巧是一位风尘女子,她轻挑的举止在他眼里是妄图控制局面,不仅没有使Rissell缓和下来,反而激发了他的怒意,而这次强暴也「升级」为了灭口。第二位被害人连珠炮似的发问和试图逃跑的行为令其也难逃一死。再之后,Rissell已经形成了观念:「我已经杀了两个人,我可能也会杀掉这一个。」

    尽管最终Rissell犯下五桩人命案,但他还是放走一名照顾癌症父亲的妇女,原因是Rissell的哥哥也得了癌症,他和她有共情。

    在Rissell的案子中,有几处值得深思的地方,尤其对归纳同类的强暴杀人型犯罪

    1、Rissell的智商在120以上。
    2、在Rissell的案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日后被总结为「压力来源」(Stressor)的存在。「压力来源」是连续杀人案的动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压力来源」,但最普遍的就是失去工作和失去伴侣。
    3、在「压力来源」的驱使下,第一位受害人的逢迎刺激Rissell将女性「非人化」,杀人的念头也随之产生。但他放走的女性由于和他有相似经历,在他眼中是有人格的,「非人化」在她身上就不存在了。
    4、受害者的行为和嫌犯一样重要。面对强暴型罪犯时,配合听从和奋力抵抗都可能带来一线生机,也都可能触发犯罪行为的「升级」,这主要根据罪犯的性格和动机而定。但有一点,应对性方面有不足的罪犯时,反抗一类的行为只会让他更愉快。他们的犯罪多源于愤怒和敌意,目的在展现力量,而性只是陪衬。
    5、Rissell的「幻想」也早就根植在他脑海中,远早于实际的强暴或谋杀发生之前。当Douglas询问他幻想的来源时,他说其一就是读到了「山姆之子」的报道。

    最后剧透一下每集片头的那位,很高概率应该是丹尼斯・瑞德(Dennis Rader),他甚至给自己起了外号「勒颈者」(BTK, Bind Torture Kill murderer)。

    从1974年犯下第一桩罪行起,直到2005年他才被捕认罪,而在之前的近三十年间他谋杀了至少十人。在Douglas这本书出版前他尚未被捕,而Douglas将这一案件归入最后的章节,名为「有时魔龙会战胜」。如今这位杀人狂已经72岁了,根据审判结果,他的释放日期在2180年,看来Rader是等不到了。

    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侦讯,包括「山姆之子」、曼森、「丝袜杀人者」等,相信在之后一季或几季中会有呈现。对比文字和剧集,编剧更侧重于构建主角的复杂性,虽然以案子为主,但通过其伴侣、上司、同事关系的相互交织将人物性格塑造得更立体。另外,书中多以第一人称视角对罪犯进行描述,而剧里形色各异的罪犯个性更加鲜明。初见高大温驯的Kemper相信引起了很多人追剧的兴趣,而季终Kemper那个「结实的」拥抱也无疑是点睛之笔。


    全文及资料图片在公众号
    野鹿 barbaric deer

    转载请注明出处

     8 ) 我們這樣的自大狂,都需要Kemper的一個湧抱

    看下來討論區里太多說Wendy傻逼,男主女友愛KY,戲裡面大家都不理解男主角一個如此先鋒如此睿智的人物,真是希望坎伯可以用力地真誠地給這些深深代入角色的朋友們一個愛的抱抱。

    說回來芬奇這部戲一如既往地好看,鏡頭調動能讓人不知不覺就能沉浸在戲裡面,角色塑造也簡直是太棒了!每一個角色都是豐滿的,變化的,成長的,不存在單調紙片一樣的人物。

    Wendy理智學術,一心只是為了想要最終目標,但是在說到少數人群的取向時會開始有情緒的反擊(也可以理解為她的學科允許她去理解所有人所有她覺得戀腳癖和罪犯心理不是同一件事);Bill上班下班穿著完全不同風格的衣服,家庭和工作一直分得很開,所以他也是最避諱把自己沉浸進去,也使得他能使用經驗去客觀地旁觀,不去過度地和罪犯同理;Holden好奇、上進、專注,求知慾非常強,作為主角他的刻畫可以說是非常豐滿有層次了,從開始很怕生畏手畏腳但是因為想要求得認同的慾望太旺盛了所以能走上這條路,到後來不斷驗證和成功使得他從工作到生活都變得自信最後甚至是徹底的自大起來。

    尤其是最後一集,小喬的表演細節完全表現出了男主角的膨脹,他已經變了,他認為他掌握了這個方法,這件事已經完全地走上了軌道。在和Wendy的電梯戲里他的緊張還是看得出來,他是很認同Wendy這個人的,但他還是搞不懂,為什麼大家就是覺得不對?可以說是非常天真的一個男主了。

    這使得結尾那場和Kemper見面的戲真是炸裂好看,當Holden終於真實的接觸到一個變態殺手的實體,一個死神的俯視,一個輕而易舉就能奪取他生命的場景,他的現實也崩塌了,他的天真在Kemper擁抱他的那個瞬間就被殺死了。他是難以在心理上去和這樣的力量去較量的,之前那麼輕易只不過是因為他一直像個吉祥物一樣被Wendy和Bill還有地方警察們保護著,他不是第一手去接觸的人,他比起一個FBI更像個學生,一個剛剛嘗到甜頭就以為自己摘到了牛頓蘋果了的學生。你們要是到生活裡去看看會看到很多這樣的典型,比如剛剛有點成績就很嗨的傢伙,比如領導欣賞多兩次就瞎指揮的同事,太多了,但是真正的天才有幾個呢?Holden不經歷Kemper的擁抱,他也能堅持到最後成為一個天才嗎?還是會成為覺得大家都不理解自己懷才不遇的FBI老醉鬼?

     短评

    Debbie怎么能做到那么专注学习?

    7分钟前
    • 江南小野田
    • 力荐

    剧版《十二宫》,并非常规意义上的侦探剧,几乎完全就是靠着俩犯罪心理学专家之间的聊天以及同联邦罪犯们的对话来展开对犯罪动机的调查和追溯,更侧重于心理分析,不开挂重写实,整部剧质感很好,完全照着电影的拍法,但故事节奏偏缓慢,少了一些情节的爆点,总让人感觉很平淡,总体不如《真探》

    12分钟前
    • 搬砖侠
    • 还行

    没什么激动人心的破案,而是讲一个人凝视深渊然后被深渊凝视的故事……

    17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4.5;摒弃戏剧情节,聚焦饱含科研信息的对话,理论调查与实践运用结合完美,数案并行的脑力考验让人沉溺其中,谈话制造的情境模拟使观众拥有身临其境感,从而在对照案例时,引发剧内外的心理比照,专业性一流,编剧也是厉害;典型的「深渊回望」,探究人性黑洞,永无规则可寻,这正是迷人之处。

    2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这是……最后突然发现自己竟然是基佬,窒息了?

    22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求以后不要拍Groff的床戏,他演弯演直都不适合性感路线啊。

    26分钟前
    • helenharris
    • 推荐

    说网飞没有中文字幕的,我怀疑你们看了假的网飞

    27分钟前
    • WeirdFishes
    • 力荐

    男主天真的过分但是是不惹人嫌的那种

    28分钟前
    • addict_who
    • 推荐

    感觉在芬奇拍的那几集(尤其是最后两集)里,男主演技变好了,以前从来没这么切实的体会到导演对演员表演产生肉眼可见的影响。

    31分钟前
    • \t^h/
    • 还行

    审讯部分非常“沉默的羔羊”,最后两集像看到了“七宗罪”。傲慢自负不也是一种偏执人格?善泳者溺于水果然没错。(小乔演得太好了,完全忘记了是弯的!)

    3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不过瘾,逛了好一会儿wiki、买了原著的书、翻出《十二宫》的碟听音轨、再找《废柴联盟》s5e3看一遍,这剧简直david fincher fan club exclusive pornography. 视听语言来说,从《纸牌屋》开启电视剧电影化这几年,这部应该是个新高峰。

    37分钟前
    • zephyrus
    • 力荐

    好看,肌理极丰富,整部剧在灰色地带游走。探案的刺激与真相的不明朗互为抵消,执法者的热望与学术派的清高来回撕扯,男性向内坍缩的自尊与女性无远弗届的洞见彼此相照。乔的演技日趋层次丰满,天真而世故,专一又贪婪,温柔且薄情。最终集的急转直下点了深渊回望的题,一如那个爬满蚂蚁的金枪鱼罐头。

    38分钟前
    • SaturnianAir
    • 力荐

    男主的选角可以说是非常失败了,外形出戏就要用演技去补坑,然鹅这演技别说被坎伯等一众变态秒掉,连那几个小镇懵逼警察都比不上。想想爱德华·诺顿、杰克·吉伦哈尔比小乔还年轻时已经贡献什么演技,这种顶配的剧为啥不找个顶配男主。第二季也不能换人,导演难道不绝望吗。。。

    40分钟前
    • 小九儿
    • 推荐

    没什么真正有悬疑感的剧情,还特别话痨。里面的罪犯精神分析现在是个读书看报的都懂

    44分钟前
    • 水脉
    • 还行

    久与恶龙缠斗,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46分钟前
    • 渡边
    • 推荐

    结尾真棒,整个剧都提升了。

    4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无论第一集多难看都要挺住,第二集就会渐入佳境,后面就欲罢不能了。

    51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推荐

    挺喜欢前四集,第5、6集围绕一个案子太多不必要的破案抓马感觉像在看CBS罪案剧,最后一集收尾还不错。Bottom Line:足够吸引人能一口气看下去。

    5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问:大卫芬奇的作品和发电量不足的北朝鲜冬天有什么共同点?答:室内灯光永远不足,室外光线永远阴沉,人物基本不苟言笑,禁欲系的灰暗氛围,静水深流的死亡主题,一个日渐黑化扭曲的男主。

    1小时前
    • TimberNord
    • 力荐

    我最爱的一类犯罪剧,没有开挂神探和刺激剧情,而是阐述人究竟如何对待无法理解的事物。它将原作案例纪实全部按合理的虚构故事线重组,完全符合逻辑。台词极还原,氛围和角色却是自己的,从原点出发一路狂奔,直到深渊回以凝视。除此之外,场景时代感和镜头切换的美感也使我惊叹。我所见最好的改编作。

    1小时前
    • 予渊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